台灣文學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灣文學史長期因為政治、地緣因素,呈現間歇性斷層的窘境。這窘境展生主因來自台灣文學常被視為邊陲文學或其紛雜書寫系統。而除了純文學之外,台灣通俗文學也在多語言與多變化的過程中,持續於中國文化夾縫中發展。
目录 |
[编辑] 日治時期(1920年-1945年)
除了南島語系的台灣文學脫離中國,真正成為獨立個體,一般來說是從日治時期的台灣新文學肇始。而不可否認,此種脫離中國古文的新文學運動卻也與中國息息相關。
1919年,在東京的台灣留學生改組原先的「啟發會」成立「新民會」,展開這一階段各項政治運動、社會運動的序幕。這些擺脫古詩的近代文學,為台灣白話文運動的肇始者,也被學者認為與中國的五四運動或白話文運動息息相關。
1930年代初期,影響台灣文學、語言、族群意識的台灣鄉土話文論戰正式展開。台籍的日本居民黃石輝於東京力倡台灣文學應該是描寫台灣事物的文學、可以感動激發廣大群眾的文學、以及用台灣話描寫事物的文學。
1934年之後兩年,集結台灣進步作家的台灣文藝聯盟、台灣新文學相繼成立。表面標榜為文藝運動,實則是具有政治性的文學結社。1937年蘆溝橋事變後,台灣總督府隨即設立國民精神總動員本部,皇民化運動於是正式展開。台灣作家只能依附在日本作家為主的團體,如1939年成立的「台灣詩人協會」,或1940年擴大改組的「台灣文藝家協會」。
[编辑] 反共與懷鄉(1945年-1960年)
戰後,台灣從日治時期邁入中華民國時期。在短暫的蜜月期之後,台灣文學與政治環境相同,陷入低迷的氣壓。這些低迷氣壓除了來自國民政府語言政策束縛:如國語之推行及政治事件:如二二八事件等等。1960年代之前狹義台灣文學呈現停滯狀態,而盛行的儘是與台灣本土不相關的反共文學與外省籍作家的懷鄉文學。
[编辑] 現代主義與寫實鄉土(1960年-1980年)
1960年代-1980年代,在政府仍主導的反共文學與懷舊小說夾擊下,現代主義文學隨著韓戰結束,美援帶來的經濟和美式生活方式的移入下,脫穎而出。這些包含意識流小說、現代詩、荒謬文學八股化的反共文學表示不滿,對殘存於傳統文化中的懷舊抱著反抗改革的意識與反省。而這些反省在之後的1960年代末期與1970年代,產生了白先勇、七等生、陳映真的新變種之現代主義文學。而這些對於台灣都市、農村經濟、社會危機、價值觀念等都有進一步的反映和研究的新現代文學也促成了如:王禎和、鍾理和、鍾肇政、李喬、黃春明的人的鄉土寫實文學。而這兩種文學潮流,被視為台灣戰後的「文化創新運動」。
[编辑] 多元化文學(1980年之後)
從1977年台灣新舊文學論戰後不久,確定發展目標的台灣文學產生了多元共生時期,鄉土寫實繼續以另外一種形式呈現,另外也有不同的流派和作品也互不干預的出現與自由發展。如:李昂、廖輝英、蕭颯、蘇偉貞、夏宇、袁瓊瓊等女性作家為代表的「女性文學」及以張大春、黃凡等人為代表的政治文學、表現頹廢都會特質的「都市文學」如:阿盛、林燿德、林彧。1990年代後,網路文學或新型態文學,如駱以軍、陳雪等新生代作家也繼續承襲此種多元的特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常被忽略的勵志散文及言情小說,在1990年代之後,也被文壇所重視並稱霸於文學通路市場。而吳淡如、劉墉等此種通俗文學在某程度上也挹注台灣文學生命力。除此,這種生命力也見於由網路文化衍生出的網路文學如:痞子蔡、鯨向海、甚至媒體名人所出版的文字作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