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樂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唐朝的舞蹈藝術,在經過漢朝百戲在舞蹈技巧上的飛躍,以及南北朝中外樂舞交匯的推動下,達到一個更趨成熟的新境界,此時乃中國古代舞蹈藝術發展的最高峰。其舞蹈蓬勃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為強大的國力,社會思想開放,各民族及外國文化均能被充分吸收而融合。社會各階層的群眾性舞蹈活動普遍,觀賞舞蹈表演成為人民藝術生活的一要,來自民間、經藝術加工後、形式華麗、規模宏大的宮廷燕樂舞蹈也大量湧現,堪為唐代舞蹈一大勝觀。 盛唐時,宮廷中設置了完善健全的太常寺、教坊,管理宮廷樂舞等事宜。唐玄宗時又從坐部伎及宮女中挑選出一大批技藝最高的樂工、舞伎,設立了梨園,專事歌舞的排練和演出。
[编辑] 舞蹈種類
- 軟舞
- 綠腰
- 霓裳羽衣舞
- 驚鴻舞
- 凌波舞
- 健舞
- 胡旋舞
- 胡騰舞
- 宮宴舞
- 七部伎
- 九部伎
- 十部伎
- 坐部伎
- 立部伎
- 四方樂舞
- 劍器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