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电信联盟远程通信标准化组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ITU-T的中文名称是国际电信联盟远程通信标准化组(ITU-TforITU 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Sector),它是国际电信联盟管理下的专门制定远程通信相关国际标准的组织。
该机构创建于1993年,前身是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是法语Comité Consultatif International Téléphonique et Télégraphique的缩写, 英文是International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nsultative Committee),总部设在瑞士 日内瓦。
由ITU-T指定的国际标准通常被称为建议(Recommendations)。由于ITU-T是ITU的一部分,而ITU是联合国下属的组织,所以由该组织提出的国际标准比起其它的组织提出的类似的技术规范更正式一些。
ITU-T的各种建议的分类由一个首字母来代表,称为系列(见下文),每个系列的建议除了分类字母以外还有一个编号,比如说"V.90"。
历史上,从1960年到1993年改名为ITU-T,CCITT的建议在每4年一次的全会(“plenary assemblies”)中正式通过,建议的全集在每次全会后出版,并以每次建议集的封面颜色来命名。例如1980年全会后的全集叫做黄皮书,而1984年的叫做红皮书。全集大概每几百页分为一册并可分册购买。这种每4年才通过一次的机制使得CCITT成为了一个缓慢而僵硬的组织。
然而,随着80年代早期个人计算机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客户和服务商之间对通讯技术的要求也急剧增加,使得他们急于开发并使用一些新的通信技术规范,即使这种规范是并未被标准化的。随意,标准制定机构必须加快标准制定的进程来适应这一需求,否则他们将不得不面对并承认一些事实标准。不幸的是,这时候像ISO和CCITT这样的机构并不足以应付这样的改变。
在有些情况下,会制定出一个混合了很多专有技术的毫无希望的大杂烩,这时候没有任何一个赢家。彩色传真技术就曾经是,并且直到现在仍旧是这样的例子。另一个现象是公众倾向于从另外一类能更快的对公众的要求作出反馈的标准制定组织来获取标准,这样的组织包括非正式的、非政府的组织像国际工程任务协会(IETF for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以及一些行业组织像万维网联盟(W3C for 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作为反应,ITU-T现在在操作过程上也做了很大的改进。从一家成员公司提出最初的标准草案的提案到批准最终的标准(建议)之间的时间最短可以短到几个月(也许更短)。比起CCITT以前的运作,ITU-T现在的标准制定过程可以对快速发展的技术作出更快速的反应。
一个标准在修改(需要的情况下)以后,可以保持它原来的名字。比如说,在80年代中期,一个连接X.25(包中继)网络的终端需要根据网络实现是按照1980年黄皮书还是按照1984年红皮书实现的来切换操作模式。现在,更常做的是当一个新版本的标准发布时将一个旧版本的标准标志为"被取代",而且原先版本的内容通常都被毫无变更的保留到新版本中,并将新的功能加入,以得到完整的新版本标准。
有些时候,与其修改现有的标准,不如新建一个标准替代原有的。这样的新标准通常通过在原来的标准后面加上“bis”或者“ter”的后缀来表明,如“V.26bis”和“V.26ter”。
[编辑] 系列和建议
和IETF和3GPP等不同,ITU-T发布的协议不是开放的,除了草案和研究阶段的文本外,一般不提供免费下载。ITU-T发布的建议通常有类似X.500的名字,其中X是系列而500是系列号。
参见Category:ITU-T建议.
重要的ITU-T的系列和建议有: (英文请参见ITU-T)
- A - ITU-T 各部分工作的组织协调
- B - 语法规定 : 定义, 符号, 分类
- C - 常规通信统计
- D - 常规关税原则
- E - 总体网络操作,电话服务,服务操作和人的要素
- E.123 国家和国际电话号码规范
- E.163 国际电话服务号码分配计划
- E.164 国际公共远程通信号码分配计划
- 补充 2 - 号码可移动性
- F - 非电话远程通信服务
- G - 传输系统和媒体,数字系统和网络
- G.711 音频压缩 (mu-law)
- G.722 音频压缩 (宽带)
- G.722.1 音频压缩 (宽带, 低码率)
- G.722.2 语音压缩 AMR-WB (宽带, 低码率)
- G.723.1 语音压缩 CELP
- G.726 音频压缩 ADPCM
- G.728 语音压缩 LD-CELP
- G.729 语音压缩 ACELP
- H - 视频音频以及多媒体系统复合方法
- H.223 低码率多媒体通信复合协议
- H.225.0 也被称为实时传输协议
- H.261 视频压缩标准, 约1991年
- H.262 视频压缩标准(和MPEG-2第二部分内容相同), 约1994年
- H.263 视频压缩标准, 约1995年
- H.263v2 (也就是 H.263+) 视频压缩标准, 约1998年
- H.264 视频压缩标准(和MPEG-4第十部分内容相同), 约2003年
- H.323 基于包传输的多媒体通信系统
- 附录 D - 基于H.323系统的实时传真
- 附录 G - 文本传输和文本集(Text conversation and Text SET)
- 附录 J - H.323 附录 F 的安全性
- 附录 K - 基于HTTP协议服务的H.323传输控制信道
- 附录 M.1 - H.323中的信令协议隧道 (Qsig)
- 附录 M.2 - H.323中的信令协议隧道 (Qsig)
- H.324 低码率下的多媒体通信终端
- H.332 基于H.323拓展的宽松双向视频会议
- I - 综合业务数字网 (ISND for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 J - 电视、广播和其他多媒体信号的传输
- K - 抗干扰
- L - 电缆和室外设备的建设、安装和保护
- M - TMN 和网络维护: 国际传输系统、电话线路、传真和租用线路。
- N - 维护:国际电视和伴音传输回路
- O - 测量仪器规范
- P - 电话传输质量、电话安装、本地介入网络
- Q - 切换和信令
- Q.931 综合业务数字网信令第三层
- R - 传真传输
- S - 传真服务终端设备
- T - 远程信息处理服务终端
- T.31 和 T.32 提高了一个传真机和数字终端的接口。
- T.411 - T.424 包含开发文档框架 (ODA 和 ODIF), 和一个标准化的 文档文件格式
- U - 传真交换
- V - 电话网上的数据通信
- V.1 在二元符合和二元状况码的等价关系
- V.5 在0.01%的误码率下600bps,1200bps,2400bps,4800bps和9600bps码率下的同步信令
- V.10 一个1976年达成的协议,用于非平衡电路上的100kbps以下的数据通信
- V.11 一个1976年达成的协议,用于平衡电路上的10Mbps以下的数据通信
- V.17 一个使用网格调制(TCM:Trellis_modulation),在12和14.4kbps下使用的传真协议
- V.21 一个在两个模拟拨号调职解调器间进行全双工通信的建议。通信使用音频频移键控(AFSK for Audio frequency-shift keying)调制,工作在300波特下,码率为300bps。
- V.22 一个在两个模拟拨号调职解调器间进行全双工通信的建议。通信使用相移键控(PSK for Phase-shift keying)调制,工作在600波特下,码率为300bps或者1200bps。
- V.22bis 一个V.22的拓展。使用了四相调制(QAM for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工作在600波特下,码率为1200bps或者2400bps。兼容V.22模式。
- V.23 一个在两个模拟拨号调职解调器间进行半双工通信的建议。通信使用频移键控(FSK for frequency-shift keying)调制,工作在600或者1200波特下,码率分别为600bps或者1200bps。另外有一个可选的75波特的反向信道可以传送75bps的码率。
- V.24 一系列有关在 数据终端设备 (DTE for data terminal equipment) 和 数据链路终端设备 (DCTE for data circuit terminating equipment) 之间进行交换的定义。最早于1964年达成协议,等价于 EIA RS232 的一个子集: 关于电路层和物理层的细节,参见V.28和其它。
- V.25 一个1968年达成的协议,定义了在电话线路上自动呼叫和/或应答的设备的标准,使用了V.24中定义的交换电路,尤其是并行自动呼叫。它还定义了用于消除网络回声的消除器和抑制器。
- V.25bis 一个V.25的拓展,使用了V.24种定义的串行交换电路来进行数据传输。并为匿名访问定义了命令格式,同步字和面向位的操作。
- V.26 一个1968年达成的协议,是在两个模拟固定线路拨号调职解调器间进行全双工通信的建议。通信使用相移键控(PSK for Phase-shift keying)调制,工作在1200波特下,码率为2400bps。另外有一个可选的75波特的反向信道可以双向传送75bps的码率。
- V.26bis 一个1972年达成协议的V.26的拓展,工作在拨号调职解调器的半双工模式下,加入了一个码率为1200bps的返回信道,同样工作在1200波特下。
- V.26ter 一个1984年达成协议的V.26的拓展,工作在固定线路拨号调职解调器的全双工模式下,使用同步或者非同步方式建立一个码率为1200bps的返回信道,同样工作在1200波特下,利用回声消除来分隔信道。
- V.27 一个1972年达成的协议,是在两个模拟固定线路拨号调职解调器间进行全双工或者半双工通信的建议。通信使用相移键控(PSK for Phase-shift keying)调制,工作在1600波特下,同步传输码率为4800bps。另外有一个可选的75波特的反向信道可以传送75bps的码率。
- V.27bis 一个1976年达成协议的V.27的拓展,增加了一个和V.26兼容的工作1200波特下,码率为2400bps的返回信道。一个自适应的均衡器被用来处理低级线。
- V.27ter 一个使用在拨号线路上的V.27bis的拓展。
- V.28 一个1972年达成的协议,用于非平衡电子电路上的数据通讯。如果和V.24以及按照ISO 2110排列的25脚的连接器一起使用,就和EIARS 232兼容。
- V.29 一个1976年达成的协议,是在两个模拟固定线路拨号调职解调器间进行全双工通信的建议。通信使用积分幅度调制(QAM for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工作在2400波特下,同步传输码率为9600bps。使用2400波特下的简化调制(reduced modulations)传送反向7200bps或者4800bps的数据。一种可选的多路技术可以将7200bps、4800bps和2400bps的子信道集合为9600bps,使用正向信道传输。该标准的一个变型被用在传真传输中。
- V.32 一个1984年达成的协议,是在多个模拟固定线路/拨号调职解调器间进行全双工通信的建议。通信使用积分幅度调制(QAM for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工作在2400波特下,同步传输码率为9600/4800/2400bps。
- V.32bis 一个V.32的拓展。用于工作在通用电话交换网或者点对点 双绞线 电路的全双工调制解调器间通信,速率可达14400bps, 返回信道12kbps。该标准被制造商进一步优化,达到了19.2kbps的速率,即一直没有正式文本化的V.32ter标准。
-
- V.34 is the ITU-T standard for full-duplex data communications up to 28,800 bit/s with fallback to lower speeds depending on the remote modem and the conditions of the phone line. This standard was known informally as V.Fast, hence pre-standard modems called V.FC (V.FastClass).
- V.34bis A communications protocol for full-duplex datacommunications up to 33,6 kbit/s between two analog modems on dial-up lines.
- V.42 Error correction protocol
- V.42bis Data compression procedures for data circuit terminating equipment (DCE) using error correction procedures to try to ensure the transfer of error-free data, even over the noisiest telephone lines. Ratified by CCITT in January 1990.
- V.44 Data compression protocol
- V.90 A digital modem and analogue modem pair for use on the 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PSTN) at data signalling rates of up to 56 000 bit/s downstream and up to 33 600 bit/s upstream, using PCM encoding downstream, and QAM encoding upstream. V.90 Mode 2 used PCM upstream as well. This standard was known informally as V.Last and some pre-standard modems indicate V.Last compatibility or upgradeability. Prior to the arrival of the standard, there were two competing industry standards for 56 kbit/s downstream signalling, X2 and K56flex. K56flex itself is a merged standard of K56 and 56flex.
- V.92 A digital modem and analog modem pair for use on POTS at data signalling rates of up to 56 kbit/s downstream and up to 48 kbit/s upstream, using PCM encoding both ways, supporting Modem-on-Hold technology. This is a development of V.90 Mode 2.
- X - Data networks and open system communication
- X.1 International user classes of service in, and categories of access to, public data networks and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s (ISDNs)
- X.21 Interface between Data Terminal Equipment and Data Circuit-terminating Equipment for synchronous operation on public data networks
- X.25 Interface between Data Terminal Equipment (DTE) and Data Circuit-terminating Equipment (DCE) for terminals operating in the packet mode and connected to public data networks by dedicated circuit
- X.110 International routing principles and routing plan for public data networks
- X.121 International numbering plan for public data networks
- X.200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 Basic Reference Model: The basic model
- X.208 Specification of Abstract Syntax Notation One (ASN.1)
- X.209 Specification of Basic Encoding Rules for Abstract Syntax Notation One (ASN.1)
- X.400 Message handling services: Message handling system and service overview
- X.500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 The Directory: Overview of concepts, models and services Common text with ISO/IEC
- X.509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 The Directory: Public-key and attribute certificate frameworks
- X.520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 The Directory - Selected Attribute Types
- X.521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 The Directory - Selected Object Classes
- X.800 Security architecture for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for CCITT applications
- Y - 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Internet protocol aspects
- Z - Languages and general software aspects for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
[编辑] 参见
- Other specifications which are numbered similar to ITU-T Recommendations, but are not products of the ITU-T, include:
- X10 Interface between Home Automation devices
-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ANSI Standard
- ITU-R Recommendations, such as M.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