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陣線 (馬來西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國民陣線,簡稱國陣,(馬來名:Barisan National,簡稱BN)。
國陣是早期「聯盟」組織的擴大,聯盟成立於1955年,由巫統、馬華、印度國大黨三大政黨組成。1976年由當時大馬總理阿都拉萨將聯盟改組為國民陣線。國陣的規模非一蹴而成,而是聯盟先通過在某些州議會中與其他政黨合作的經驗,漸次構築出來的「大結盟」。
國陣的成立直接與五一三暴動後的政治局勢有關。這場族群衡突暴露了非馬來人的焦慮和馬來人的恐懼;非馬來人的焦慮源於馬來人的特殊地位所造成的不平等,而馬來人則懾於非馬來人的力量已經可以經由合法的民主程序,威脅到他們的政殊地位。
馬華與國大黨的失敗,對馬來人而言,顯示聯盟已無力確保他們的政治主宰,因此必須另謀出路。在漫長的緊狀態期間,巫統新得勢的激進派人物中甚至有倡議一黨專政、廢除國會民主者。簡言,追求新秩序、欲變法圖強的渴望十分強烈。
馬來人專政的想法固然偏激,但若恢復國會民主運作,依1969年大選成績,難以掌握絕對的主導權,於是「國陣」的政治大結盟概念關始逐漸醞釀。
「大結盟」的嘗試始於砂拉越,1970州五一三事件中斷的國、州議會選舉重新舉行,選舉結果於州議會中又出現僵局。砂勞越聯盟(土著黨、砂保守黨與砂華)共獲得廿三席,兩個反對黨砂勞越國民黨及砂勞越人聯黨則各得十二席。砂人聯黨最終被說服與砂勞越聯盟結盟而化解了上述僵局。
第二個結盟成功的案例發生在檳城。民政黨在檳州擁有廿四席州議席中的16席,原是該州的第二大黨,但是首席部長林蒼佑為便於取得中央在經濟上和其他方面的資源,逐漸向中央靠攏。
但是他的這次舉動,更造成民政黨的分裂,兩名民政黨發起人陳志勤與黨主席賽胡申阿拉達斯因而退黨,陳志勤另組「社會正義黨」,林蒼佑一派在州議會中也只剩下12席。
但是民政黨在1972年2月中旬與聯盟結束結盟。
[编辑] 國陣成員黨
一、馬來西亞全國巫人統一機構 巫統、UMNO(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zation/Pertubuhan Kebangsaan Melayu Bersatu )
二、馬來西亞華人公會 馬華、MCA (Malaysia Chinese Association/Persatuan China Malaysia )
三、印度國大黨 國大黨、MIC (Malaysian Indian Congress/Kongres India Se-Malaysia/Parti Gerakan Rakyat Malaysia )
四、民政黨GERAKAN(Malaysian People's Movement Party)
五、土著保守黨PBB (Parti Pesaka Bumiputera Bersatu Sarawak)
六、砂勞越人聯黨SUPP (Sarawak United People's Party/Parti Rakyat Bersatu Sarawak )
七、砂勞越達雅族黨PBDS (Parti Bangsa Dayak Sarawak ):
八、砂勞國民黨SNAP (Sarawak National Party/Parti Kebangsaan Sarawak )
九、沙巴進步黨SAPP (Sabah Progressive Party/Parti Maju Sabah )
十、自由民主黨LDP (Liberal Democratic Party/Parti Liberal Demokratik )
十一、民統(前身為沙巴民主黨PDS( Parti Demokratik Sabah/Parti Demokratik Sabah ))
十二、人民進步黨PPP(People's Progressive Party of Malaysia/Parti Progresif Penduduk Malaysia )
十三、沙巴人民團結黨PBRS( Parti Bersatu Rakyat Saba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