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政大獄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安政的大獄是日本江戶時代後期,幕府安政5年 (1858年) 到翌年發生的事件。德川幕府的大老井伊直弼•老中間部詮勝,鎮壓因爲「日美修好通商條約的簽字及繼承德川家茂的將軍工作」上,政治逼害反對派的事件。被鎮壓了的以尊王攘夷派和一橋派的大名•公卿•志士(活躍分子)們,牽連者達到100人以上。
[编辑] 經過
江戶時代後期的日本,外國船相繼東來訪問。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的慘敗,令日本對外的危機意識高漲,幕閣就海防問題進行議論。老中阿部正弘領導幕府進行幕政改革,在1854年使之與美國簽訂《日美通商親善條約》,又與俄羅斯簽訂《日俄親善條約》,之後又和英國、法國和荷蘭簽訂類似條約,即《安政五國條約》。
1853年,12代將軍德川家慶死去,於是第13代將軍德川家定就任征夷大將軍一職,不過,因爲家定身體虛弱的緣故,下任將軍的繼嗣人選成為主要問題。支持前水戶藩主德川齊昭的兒子一橋慶喜(德川慶喜),還有期盼跟諸藩建立協調體制的一橋派,和重視支系而推舉紀州藩主德川家茂並且政治路線保守的南紀派,兩派之間發生激烈的衝突與對立。
后來,日本受到美國總領事哈里斯的壓力,被迫在通商條約上簽字。老中堀田正睦借朝廷的權威打算解決兩派的爭執,不過,梅田雲浜等人在京都進行尊王攘夷派的工作,而且得到孝明天皇的敕許。
1858年4月,南紀派的井伊就任大老,井伊斷然確定條約的締結和家茂的將軍繼承權。水戶前藩主德川齊昭(齊昭已經退位,但是藩政實質上被他所控制),水戶藩主德川慶篤(齊昭之子,不過實權被父親掌握),尾張藩主德川慶勝,福井藩主松平慶永等批評井伊的政策,不過,井伊對他們作出了退休等謹慎的處分。 1859年8月,計劃對朝廷採取行動的水戶藩,他們議定的《戊午的密敕》被搜出,大約同一時間,幕府方面的調諧者的關白九條尚忠被撤職。而且因爲這個緣故,在9月老中間部聯絡所司代酒井忠義,以逮捕梅田雲浜作為鎮壓行動的前端而開始了。
在京都被捕獲了的志士們被送去江戶。也有在江戶被捉住,甚至從藩地被捕的也有。他們在江戶傳馬町的監獄接受了審判之後,分別以剖腹自殺或死刑等嚴酷的刑罰處死。幕閣川路氏和岩瀨忠震等幕臣也被處罰。這時,關於這次政治逼害的幕後黑手被認為是大老井伊本人。
及后,隨著井伊在1860年3月櫻田門外被暗殺(櫻田門外之變),這次政治逼害也結束了。幕閣中一橋派的勢力復活,文久的改革被進行,將軍家茂和和宮的婚禮向公武合體路線發展。因爲安政大獄導致幕府的政治道德降低和人材的缺乏,由於反幕派的尊攘活動也激進, 因此成爲幕府滅亡的遠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