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是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 從西元六世紀的南朝以來,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喜好王羲之等名家的信札,由於此類珍貴的書蹟都收藏在皇宮之中,而即使是平民收藏家也不會輕示於人。所以有時帝王為分送親信,或是擔心真跡觀賞過多次會有傷害,所以常以雙鉤填墨的方式,將書跡做復製。而此三帖即是摹本,左下亦有鑑定的簽署。
[编辑] 〈平安帖〉
〈平安帖〉中書體為行書兼草書,其中提到的「脩載」,是王羲之的堂兄弟。運筆提按頓挫的變化較多,鉤和挑轉折之間,有很多細微的動做,許多的帶筆行為以及草書筆法,十分自然而巧麗。
[编辑] 〈何如帖〉
〈何如帖〉書體為行書,問候對方並告知自己近況。其中「復」字重覆三次,各不相同,以寫書法來說,稱為"得意忘形"
[编辑] 〈奉橘帖〉
〈奉橘帖〉書體為行書,奉送友人橘子並附上此短信。字體大小有豐富變化。此帖在唐代就很有名,唐代詩人韋應物《答鄭騎曹求橘詩》 :“憐君臥病思新橘,試摘猶酸亦未黃。書後欲題三百顆,洞庭須待滿林霜”用的就是這件書蹟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