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我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張我軍(1902年-1955年),台灣板橋人,原名張清榮,作家。筆名尚有,一郎,野馬,M.S.,廢兵,老童生等等。他是台灣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的導火線引燃者。張我軍與當時旅居北平的臺籍菁英連震東、洪炎秋、蘇薌雨等先生並稱「四劍客」,臺灣作家龍瑛宗讚譽張我軍為「高舉五四火把回臺的先覺者」。
[编辑] 生平
本籍福建漳州的張我軍,生於日治時期的台灣板橋。1921年,他前往中國廈門謀職,因此接觸中國白話文文學。1927年,他以自學資歷,考進北京師範大學國學系,1929年留校任日文講師,且於北京大學兼課。
他影響台灣文壇最鉅的事情,是他於1924年4月與11月於台灣民報發表的《致台灣青年的一封信》與《糟糕的台灣文學界》。該兩篇抨擊台灣舊文學與舊詩人的文章,引發新舊文學論戰。之後,他於擔任民報漢文專欄任內,發表《沈寂》、《對月狂歌》新詩,翌年發表《亂都之戀》詩集。這兩者,皆為台灣首創。之後,他與洪炎秋與張深切繼續創作台灣新文學,以新詩為主的該類型作品頗豐。
二戰期間,他前往北京參與日軍與汪精衛政權的「東亞共榮圈」。戰後,他於1945年返台擔任茶葉商業公會與合作金庫研究主任等職。1955年病逝。除此,他兒子張光直亦為著名考古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