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論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循環論證(又稱為丐词魔术等),是实质谬误的一种。指把尚未证明或解决的问题放在前提中,如果你承认了前提,就不得不承认结论了,用以回避主题。
目录 |
[编辑] 名稱
中文中,這個謬誤可以有「循環論證」、「預期理由」、「乞辭」等名稱。[來源請求]在英國被稱為begging the question,16世紀從拉丁文中傳入。
拉丁語Petitio Principii的petitio指「請求」,principii指「基礎」,字面上是指一個論點「證明其基礎」。這個詞從亞里士多德的《分析前篇》第十四節而來,本詞是希臘語en archei aiteisthai。「假定待證明的命題為對,使其不能證明所需命題。」
[编辑] 例子
這個是一個標準的「循環論證」例子:「《聖經》上說神存在。由於聖經是神的話語,故聖經必然正確無誤。所以神是存在的。」顯而易見,對結論懷疑的人也會質疑其前設之推論。這只是為了說明這謬誤而構造出來的例子。大衛·休謨在〈神蹟的〉用以推翻神蹟的論點,經常被認為是更狡猾地循環論證的例子。
另一個例子在2002年一群少年被控謀殺一名小童的審訊中。在檢察官的結案陳詞中,他指出被告「毫無悔意」。實際上,若果他們沒有殺人,他們根本不用「表露悔意」。結果,被告宣告無罪。
須注意的是,這些論點在邏輯上是成立的,因為結論可能完全與其前設相等,故結論並非其前設之推論。所有循環論證都必須在論證過程中,假設其命題已經成立。所以亞里士多德把循環論證歸納為實質謬誤,而非邏輯謬誤。
最簡單的循環論證是以下結構的。對一些命題p:
- p 蘊含 p
- 假設 p
- 所以, p成立。
可是這種結構更加常見:
- p 蘊含 q
- q 蘊含 r
- r 蘊含 p
- 假設 p
- 所以, q成立
- 所以, r成立
- 所以, p成立。
[编辑] 相關謬誤
雖然「循環論證」和「乞詞」經常被用作同義詞,但一些嚴謹書籍並不認同。此二者有以下分別:「循環論證」是指兩個結論互相作為基礎,可以需要多於一個推論過程。即是說,當依從一連串論點時,一部份結論被用作較早前使用前設的論據。「乞詞」可以在只有一個論點出現,即是說,結論是前設是其結論明確或含蓄的一部份。
若第一個例子改寫成更嚴謹版本,必須假定以下兩者皆對:
- 《聖經》說信賴神是信仰的根基。
- 《聖經》上所的都是對的。
- 故此,信賴神是信仰的根基。
和:
- 信賴神是信仰的根基。
- 對神的信賴告訴我:《聖經》上所的都是對的。
- 故此,《聖經》上所的都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