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摩托車是使用引擎動力的通常二輪,少數三輪的車輛。臺灣的交通法規稱摩托車作“機器腳踏車”,一般人和交通標誌常簡稱機車,但也能稱作摩托車。中國大陸不稱摩托車作機車。“機車”在中國大陸是指火車頭,在臺灣也能稱火車頭作“機車”。香港和澳門多稱摩托車作“電單車”,但也能稱作摩托車,例如“香港摩托車商會”等。
有人稱呼全地形車(ATV)為一種四輪摩托車,是有疑問的,請參考全地形車。
目录 |
[编辑] 摩托車的歷史
在全球的車輛發展史裡面都是先有腳踏車再來是摩托車最後才有汽車的。世界機車的發源地在歐洲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等國,以及北美洲的美國。世界上最早的第一部機車在1769年,由法國人庫鈕(Nicholas Cugnot)使用蒸氣引擎組成。1883年德國工程師戴姆勒(Gottlieh Daimler),將一具四衝程的汽油引擎裝在腳踏車上,接著賓士(Karl Benz)又為其裝配電力點火栓以點燃油料。這也證明了,這些汽車的名人都是先由腳踏車開始的。
至於臺灣摩托車史,回顧摩托車引進臺灣的歲月,是在日據時期昭和年間,當時是在腳踏車的骨架頂桿裝上油箱,在踏板、鏈輪之上加裝馬達引擎,馬達(motor)是外來語,譯成「摩托」,用慣了,約定俗成,用馬達帶動的車子就稱為摩托車,現在也有人叫機車,兩者通用。
[编辑] C.C.數的區別
以台灣為例(實際排氣量)
- 50C.C.以下為輕型機車,車牌為綠底白字
ABC-001 |
- 51C.C.以上、250C.C.以下為普通重型機車,車牌為白底黑字
ABC-001 |
- 251C.C.以上則為大型重型機車,車牌為黃底黑字
ABC-001 |
[编辑] 機械部分
主要可細分以下幾大部分:
動力系統:引擎 傳動 輪框 輪胎 排氣管 油箱 化油器 CDI 啟動馬達
煞車系統:碟煞 鼓煞
冷卻系統:水冷 油冷 氣冷
轉向系統:手把 前叉 三角台
避震系統:前避震 後避震 引擎弔架 後搖臂
其它系統:車殼 車台 坐墊 車廂 後照鏡 踏板 喇叭 空濾 二次循環
相關油品:無鉛汽油 機油 齒輪油
[编辑] 摩托車品牌
台灣: YAMAHA(山葉) SYM(三陽) KYMCO(光陽) SUZUKI(台鈴) PGO(比雅久) 哈特佛CPI Keenmotorbikes
日本: HONDA(本田) YAMAHA(山葉) KAWASAKI(川崎) SUZUKI(鈴木)
韓國: DAELIM HYOSUNG
義大利: APRILIA DUCATI GILERA BENELLI CAGIVA PIAGGIO MV AGUSTA MALAGUTI ITALJET
其它歐美: TRIUMPH(凱旋) BMW KTM CCM DERBI HARLEY-DAVIDSON Buell TM
[编辑] 相關的人身部品
安全帽 賽車手套 防摔服裝 賽車靴 背甲
這些為主要的人身部品。
穿上這些人身部品摔車,只要受傷,通常都是以骨折居多,很少會有擦傷等皮肉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