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支那原为隋唐时佛教僧侣对梵文中称谓中国的一种漢字音译,亦作至那、脂那等,一般出现在汉译佛教经典中。这一汉字词汇于9世纪初通过佛教交流传入日本。18世纪初,日本学者在学习蘭學时,将“支那”一词与西方词汇“china”对应起来,作为其在日语中的梵音译词。(China英音譯詞則為チャイナ)
明治维新后,“脫亞入歐”的思潮在日本日益兴盛,“支那”一词开始在日语中大面积地替换原有对中国的各种称呼。在日语中,该词的汉字写法与中文一致:支那,假名为「シナ」,罗马字拼写法一般有两种:“shina”(平文式罗马字)或“sina”(训令式罗马字)。
甲午战争令日本开始跻身东亚地区强权的行列,而中国的国力则进一步衰弱。日本社会因此开始大面积地轻视中国,“支那”一词开始带上越来越多的轻蔑意味。在承认中華民國之后,日本政府决定以“支那共和国”来取代“清国”作为对中国的正式称谓(而不是“中华民国”),这日益引起了中国民间和官方的不满,因为中国的舆论渐渐觉察到日语“支那”所附含的不友善含义。虽然1930年代时,日本已决定在外交正式场合弃用,但是“支那”一词依然为日本上下广泛使用。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之后,“支那”一词才从日语的正式场合中全面退出。
如今,中日等國的民族主義者對使用該詞是否在带有敌意上存在爭議,一般的共识是:以个人身份屡次地或者在正式场合使用“支那”称呼中国,或称呼中国人为“支那人”,是一种轻蔑、敌视中国的行为。
目录 |
[编辑] 清亡之前
“支那”一詞的由來據說是來自於印度的梵文,在梵文的經典中以Shina稱呼中國;據說是來自於「秦」(chin)發音的轉變。《辭海》解:“梵語謂中國為支那,亦作脂那、震旦、真丹、真旦、振旦、神丹等”。《宋史·天竺國傳》:“天竺表來,譯云伏願支那皇帝福壽圓滿”。據『西域地名』所云:「支那者,梵文边鄙之称,原为雪山以北诸种之名,后以为中国之号。」而中國的另一代詞「震旦」是即「支那地(Cina Sthana)」之省稱。『华严经音义』則云:「支那,此翻为思维,以其国人多所思虑,多所制作,原以为名,即今汉国是也。」如『西域地名』,則支那一詞不帶褒貶之意。如『华严经音义』,則為對中國人民思虑深沉之美稱。
而日本在江戶幕府末年明治维新初年也開始使用支那一詞来稱呼中國。由於過去日本以「漢」、「唐」、「明」等方式稱呼都是中國朝代的名稱,為了確定對中國大陸的稱呼,便使用支那來稱呼中國大陸。一如維新志士高杉晉作的漢詩「單身嘗到支那邦 火艦飛走大東洋 交語漢韃與英佛 欲捨我短學彼長 」,文中支那非但不含貶意,反有欽羨之情。当时日本政府在正式場合把中國稱爲“清國”或“大清帝國”,比如把中日甲午戰爭稱爲“日清戰爭”。在一般的民間報刊,則一般把中國稱爲“支那”,把甲午戰爭稱爲 “日支戰爭”。
而中國當時的留學生,尤其是反对清朝统治的革命家们,也以支那標誌出身國。1902年,章太炎等在日本東京發起《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1904年,宋教仁在東京創辦了名叫《二十世紀之支那》的雜誌。另如孫中山的革命伙伴,日本人梅屋庄吉,在辛亥革命成功後在日本發起成立「支那共和國公認期成同盟會」(此一歷史在廣州黃埔軍校的孫中山紀念館內有記載,該期成同盟會的匾額亦可見於該地),敦促日本政府承認中華民國,此時的支那也顯然沒有侮辱之意。
日本在于中国交往中,完全使用汉字写中国国号,而在脱亚入欧理论产生后,就流行使用根据英文词china音译的支那。在日本和清朝发生更多摩擦,并导致战争胜利后,支那一词更多见于侮辱性报章和文书中。
[编辑] 二战期间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由于中国没有完全统一,处于军阀割据之下,1913年,7月日本政府明文規定:今後不論中國的國號如何變化,日本均以“支那”稱呼中國。日本不用“中国”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这个词明示这里才是中央之国,这样日本就成了“东夷”。1919年五四运动之际,中国愛國志士上书政府,要求日本不得使用“支那”或“支那共和國”的说法。中国政府与日方交涉未果。1932年日本官方在中華民國政府的要求之下,改以「中華民國」代替支那在官方文書的稱呼,但民間報刊仍稱中國爲“支那”。
1937年發生七七事变,中日爆發全面戰爭。日方把七七事变叫做“支那事变”。整个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官方也把中国叫做支那,以示对抵抗中的国民政府的不承认。1946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战败后,日本政府向全國發出《關於迴避使用支那稱呼之事宜》的通告,此後“支那”這個詞完全從日本政府的公文、教科書、報刊雜誌中消失。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以支那稱呼中國,所以中國人將「支那」視為對中國的一種蔑稱。由于“支那”是蔑称,于右任先生主张将“印度支那”(印度和中国之间的一个半岛)称为“中南半岛”。著名作家郁达夫在《沉沦》中将他對“支那人”一词给他的侮辱感進行了深切的描述。
[编辑] 二战之后
日本戰敗後完全接受中國的條件,官方在公開場合不再使用“支那”一詞。然而现在,一些日本的右翼分子,如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就在公開場合說“支那人”。
支那一词在日语中虽不再用于称呼中国,但并没有彻底消失。如拉麵又称“支那そば”(そば是日本的荞麦面条),或称东海为「東シナ海」(即『东支那海』的片假名写法,但書寫時一律用片假名,避開另人不快的漢字。)。另外在关于中日战争的话题上也会使用“支那”一詞。
在中文裏“支那”一詞也还由于历史关系没有被彻底淘汰,如地理名称「印度支那」。
[编辑] 支那人
支那人在日語中是指中國內地的住民(不包括滿州、蒙古、新疆、西藏等地的中國地方),也可以指為漢族,現在這個用語在日本正式的場合已經不再使用,但日本激進右翼人士仍用支那人稱呼中國的中國人以表示蔑視。在匿名論壇(如著名的2ch)用支那人稱呼中國人的人仍有不少。
近年來在台灣,有越來越多的深綠人士也用支那人來稱呼中國的人民,或者是支持中國統一的台灣人(又蔑稱爲台支人、華客)。
在江戶時代中期以後日本開始改對中國人稱呼為支那人,但這時候還沒貶義,中國也不少人自稱支那人。從甲午戰爭開始,因為侵略的關係增加的敵我意識,這詞開始有蔑稱的意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政府接受中華民國政府的要求,媒體、教科書、公文、公務員對支那的稱呼都禁止。而目前極少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也稱呼其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為支那人。
[编辑] 是否蔑稱
在多數中國人對“支那”一詞反感的同時,也有人認為將“支那”視爲蔑稱是一種誤解,他們認為正如英语中 China 不是蔑稱一樣,支那只是對中國這一個地域不带“中央帝國”(Central Kingdom)色彩的客觀稱呼。[來源請求]
然而問题是,如果一個稱呼在聽者心目中是蔑稱,那就是蔑稱。譬如非裔美國人(即美国黑人)中,很多在种族上属尼格羅人種,但稱呼一個黑人是“尼格羅(Negro)”則被視為是蔑稱。再如英语中 Chinaman (中國佬)從字面上是“中國人”的意思,但現實中有是貶低的意思。或者日本自稱的 やまと 的漢字寫法可以是“大和”,也可作“倭”,但現代中文中稱呼日本人為“倭”或“倭人”往往有輕蔑的意思。
目前大部分中國人認為“支那”是一個蔑稱。
可是日本有一個主要分區為中國地方(今本州南部), 而日本人不希望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混淆, 故稱其支那有其客觀及必須性.[來源請求]
[编辑] 其他
- Microsoft Windows中的日語輸入法未收錄「支那」一詞,即無法将平假名「しな」自动變換成漢字「支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