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民晚报2005年12月12日的头版 |
|
類型 | 晚報 |
版式 | 4开32版 |
|
|
擁有者 |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
主編 | 金福安 |
創刊日 | 1929年9月9日 |
語言 | 中文(簡體) |
總部 | 上海市威海路755号 |
發行量 | 110-120万份 |
|
|
網站: xmwb.news365.com.cn |
《新民晚报》,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晚报,前身是1929年创刊的《新民报》,上海《新民报》是新民报社五个分社、八个地方版中的一个。《新民晚报》目前由上海出版。《新民报》和《新民晚报》的报头均由孙中山书稿辑集而成。
新民晚报是上海地区的综合性报纸,以“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为编辑方针,着眼于“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内容上,以报道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新闻为主,特别以社会新闻、国际新闻、体育文化新闻报道见长,还有雅俗共赏的夜光杯副刊和其他一些特色专刊。
目录 |
[编辑] 报史
[编辑] 新民报时期
[编辑] 创刊
新民晚报前身为上海新民报晚刊,新民报在南京创办于1929年9月9日。由陈铭德、吴竹似、刘正华等发起创办,受到四川地方实力派的经济资助。陈铭德任社长,张友鸾任总编辑,邓季惺任经理。
[编辑] 全国性发展
1937年7月改组成立南京新民报社股份有限公司,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社长萧同兹任董事长,陈铭德改任总经理,罗承烈任总主笔,赵纯继任总编辑。1937年11月7日因日军进犯南京停刊西迁。1938年1月15日在重庆复刊。1941年11月1日增出重庆版晚刊。1943年6月18日出版成都版晚刊。1945年2月1日增出成都版日刊。同年9月在重庆成立新民报总管理处,陈铭德任总经理,罗承烈、张恨水、邓季惺为协理。重庆、成都两社总主笔罗承烈,主笔有赵超构、张恨水、张友鸾等。成渝两地总发行量达十万份,居大后方各报之首。抗日战争胜利后,总管理处迁返南京。1946年1月1日出南京版晚刊。同年10月10日刊南京日刊。曹仲英任总编辑,宣谛之、周绥章任主笔。同年4月4日,创办北平版日刊,张恨水负责主持。5月1日再增办上海版晚刊,赵超构任主笔,程大千任总编辑。至此,该报在全国拥有5社8版。郭沫若、巴金、老舍、夏衍、田汉、聂绀弩、吴祖光、马彦祥等先后应邀为该报撰稿或主编副刊。[1]
[编辑] 干涉与查封(白色恐怖)
1947年5月25日,上海版因报道支持学生运动被查封,后在国民政府指派总编辑控制下复刊。1948年7月8日南京版被南京政府勒令永久停刊。第二次国共内战结束前,成都版、重庆版相继遭到干涉控制或查封,一些与国民政府言行不一致的记者被迫离去或被捕入狱,甚至被杀害。
[编辑] 报纸言论方针
该报言论,九·一八事件后主张抗日救亡,采取「中间偏左,遇礁即避」的方针。重视社会新闻,副刊很有特色,讲究版面编排和标题制作,在读者和新闻界中有一定影响。
[编辑] 1949年之后时期
[编辑] 异地终刊,改名新民晚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版复刊,后与成渝两地版分别于1950年4月和1952年1月终刊。北平版于1952年底终刊。上海版继续出版。1958年4月改名《新民晚报》。
[编辑] 文革期间停刊(红色恐怖)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新民晚报被迫停刊达16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新民晚报于1982年元旦复刊。
[编辑] 报纸方针
长期以来,新民晚报一以贯之地传承著名报人赵超构老社长提出的“短些、短些、再短些”、“广些、广些、再广些”、“软些、软些、再软些”等办报风格。
[编辑] 海外拓展
1994年新民晚报在美国设立独资企业「新民国际有限公司」,主要业务为印刷并发行新民晚报及与报业有关的广告、文化交流等业务。1996年,新民晚报在美国设立驻美记者站,同年创办《新民晚报·美国版》,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张在海外发行的晚报。1997年,新民晚报在香港设立办事机构“新民国际(香港)分公司”,从事新民晚报在香港地区的发行工作。1998年新民晚报在澳门发行。2002年,新民晚报与澳洲星岛日报合作创办了《新民晚报·澳洲专版》,每天在澳洲发行的《星岛日报》上有一个整版的新民晚报综合新闻;2004年,新民晚报与加拿大加中时报合作,创办了《新民晚报·加拿大版》,每周有四个版的新民晚报综合新闻,扩大了新民晚报在当地华人中的影响。[2]
[编辑] 设计版面
新民晚报平日使用4开32版,发行量110万份,标题字体为大标宋体和黑体;报纸标志口号“飞入寻常百姓家”添加在报头。主要新闻版面有上海新闻、中国新闻、国际新闻、文化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等24个新闻版;每天编辑出版的副刊《夜光杯》,在全国享有较高的声誉;新推出教育、国家艺术杂志、周末理财、星期天夜光杯、家庭、新智等新周刊,重新整合IT、康健园、汽车、楼市、求职5个经营性周刊,加上时尚版和环球版,吸引了不同层次的读者。
新民晚报在北京、重庆、南京、杭州等十几个城市开设分印点,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港澳地区也能看到当天出版的新民晚报。
[编辑] 竞争压力
在上海地区近年来,新闻晨报和新闻晚报让新民晚报面临极大压力,扬子晚报、钱江晚报等周边城市晚报也抢占了不少原本属于新民晚报的份额。
1998年新民晚报单份零售价由0.5元人民币突然提高到1元人民币,发行量从顶峰时的180万掉到140万,被迫调价回0.7元人民币一份,之后发行量每年下降10万份左右。从经营上看,2001年后广告额也每年下降,而新闻晨报却以每年1亿人民币的广告额递增,2004年代理总额超过4亿,发行达到50万份。青年报改版半年之后发行也达到30多万份。
虽然在中国相关部门公布的中国都市类报纸竞争力监测上新民晚报名列第一,目前其发行量仍是新闻晨报的两倍,但新闻晨报的广告增势更加明显,市场份额已经占优。[3]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 ↑ 〈新民晚报简介--飞入寻常百姓家〉,搜狐新聞
- ↑ 新民报历史(百度百科)
- ↑ 黄俊杰,〈革新者与挑战者的竞争——两家晚报改版评析〉,媒體安都報刊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