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施蛰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原名施青萍,笔名青萍、安华、薛蕙、李万鹤、陈蔚、舍之、北山等。
1929年施蛰存在中国第一次运用心理分析创作小说《鸠摩罗什》、《将军的头》而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之一。1930年代他主编的《现代》杂志,引进现代主义思潮,推崇现代意识的文学创作,在当时影响广泛。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曾先后执教于云南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和光华大学。1952年以后他任教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施蛰存因早年与鲁迅有过论战,因而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受到迫害,他也因此告别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转而从事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1980年代,由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新涌入中国,他的文学创作才又重新开始受到重视。
施蜇存一生的工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937年以前,除进行编辑工作外,主要创作短篇小说、诗歌及翻译外国文学;抗日战争期间进行散文创作;1950年—1958年期间,翻译了200万字的外国文学作品;1958年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
施先生的小说注重心理分析,着重描写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中国“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施蛰存是一位很有个性的知识分子。他1930年代与鲁迅论战,1950年代拒绝在教学中援引马列文论,晚年对社会也很关注,从不掩饰自己的想法。
鉴于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上的贡献,施蜇存曾被授予“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1993年)和“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敬慰奖”。
目录 |
[编辑] 生平
- 1905年12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水亭址。
- 1913年随家迁居江苏松江(现属上海市)。
- 1922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学。
- 1923年入上海大学,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江干集》自费刊印,撰《苹华室诗见》首次以施蛰存署名。
- 1926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与同学戴望舒、刘呐鸥等创办《璎珞》旬刊。
- 1927年回松江任中学教员。
- 1928年后任上海第一线书店和水沫书店编辑,与戴望舒等合编《文学工场》、《无轨列车》,发表《妮侬》、《雨》等小说、新诗。
- 1930年与戴望舒等编《新文艺》月刊,刊载《鸠摩罗什》、《凤阳女》、《阿秀》、《花》等小说,心理小说《将军的头》。
- 1932年主编大型文学月刊《现代》,发表《创刊宣言》、小说《残秋的下弦月》、散发《无相庵随笔》等。短篇小说集《李师师》出版。
- 1935年应聘上海杂志公司,与阿英合编《中国文学珍本丛书》。主编《文饭小品》六期,编纂《晚明二十家小品》,译德国小说家格莱赛《一九O二级》,译美国里德《今日之艺术》出版。
- 1939年任教云南大学,编撰《中国文学史》、《散文源流》等教材。
- 1943年任教厦门大学,开设《史记》专题课,编撰《史记旁札》等教材。
- 1952年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参加中国作家协会。
- 1954年《轭下》新版于北京作家出版社。
- 1961年编撰《后汉书征碑录》、《蛮书征碑录》。
- 1963年编撰《云间词人姓氏录》、《三国志征碑录》、《隋书征碑录》、《魏书征碑录》、《北山楼碑跋》。
- 1964年编撰《云间碑录》等,续撰《北山楼碑跋》,辑录《金石遗闻》、《宋金元词拾遗》。
- 1974年撰作《浮生杂咏》,续撰《北山楼词话》。
- 1978年撰著《唐诗百话》,续撰《北山楼词话》。
- 1980年主编《百花洲文库》,译法国象征派诗人庞维尔、达尔尚、马拉尔美、孟代思、韩波散文诗编为《法国散文诗十篇》。
- 1997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卖糖书话》。
- 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施蛰存文集·文学创作篇》第二、三卷,《北山散文集》,以及《唐诗百话》、《北山谈艺录续编》。
- 2002年《施蛰存日记》由文汇出版社出版。
- 2003年11月19日病逝于上海。
[编辑] 短篇小说集
《上元灯》—《将军的头》—《李师师》—《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小珍集》
[编辑] 散文集
《灯下集》—《待旦录》
[编辑] 编译作品
《荣誉》—《轭下》—《征服者贝莱》—《劫后英雄》—《妇心三部曲》—《匈牙利短篇小说集》—《波兰短篇小说集》—《外国文人日记抄》
[编辑] 学术著作
《唐诗百话》—《词学论稿》—《宋元词话》—《历代词籍序跋萃编》—《北山集古录》—《水经注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