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市 (巴拉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東方市(西班牙语:Ciudad del Este,中華人民共和國譯作埃斯特城)是巴拉圭共和國的一个城市,是該國東南部省份上巴拉那省(Alto Paraná)的首府。東方市為巴拉圭第二大城市,亦是在眾多拉丁美洲城市之中,亞洲裔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
在2005年時,巴拉圭東方市市長是 長沙卡里亞斯(Ernesto Javier Zacarías Irún)。
目录 |
[编辑] 歷史
東方市建成於1957年。原名Puerto Flor de Lis,其後在1950年代後期,因為讚揚當時的獨裁總統,斯特羅斯納將軍,改稱作斯特羅斯納總統港(Puerto Presidente Stroessner)。及至1989年斯特羅斯納將軍被攆走,流亡巴西,該市亦改為現稱Ciudad del Este。
[编辑] 地理和氣候
東方市瀕臨巴拉那河(Rio Parana)的西岸,隔河與巴西相望,亦僅距巴西的伊瓜蘇市(Foz do Iguaçu)約6.5公里。由於巴拉那河和伊瓜蘇瀑布所在地的河口交匯處正是巴拉圭﹑巴西和阿根廷三國的天然分界,東方市跟伊瓜蘇市,與及阿根廷境內的伊瓜蘇港市(Puerto Iguazú)組成一個叫做Triple Frontera的三角地帶。
東方市位處於南緯25°42′西經54°63′,靠近南回归线,屬於亞熱帶氣候,夏季潮濕悶熱,最高平均溫度可達32℃(1月),冬季較乾燥及清涼,最低平均溫度則為11.5℃(7月)。每月平均降水量由最低97.8毫米(7月)至最高193.7毫米(10月),多數月份有超過135毫米平均月降水量。春夏多雨,間中有雷暴。
[编辑] 人口
東方市是巴拉圭第二大城市,人口僅次於首都亞松森。東方市市區的人口約為240,000人,若把市郊人口計算在內則達約375,000人。由於位置接近鄰國巴西,所以當地人除了操西班牙語和瓜拉尼語等巴拉圭官方語言外,多數人懂得葡萄牙語。
東方市的一大特色是其獨特的移民人口結構。亞洲裔移民包括華人﹑阿拉伯人,移居橋頭市(台灣僑民對東方市的通稱)的華僑有接近4,200人,佔全部移居巴拉圭的華僑約70%,當中大部份為台灣人。其他移民包括巴西人﹑西班牙人及猶太人。
[编辑] 經濟
現時東方市的國內生產總值佔巴拉圭全國約60%左右。東方市的經濟發展始見於1970年代,由1975年至1982年間,巴拉那河上伊泰普水電站(Itaipu Dam)工程進行時,有很多工程人員來到東方市工作。及後工程完成,有部份人口遷離東方市,但大多數則留守,並為周邊的農業及逐漸發展的商業投放人力和技術資源。現代化農業自技術人才支援後迅速發展,科技令東方市有很多門諾教派的富有農業從業員。
東方市的開放式市場經濟模式,美國商業雜誌《福布斯》曾經評鑑該市為世界第三大轉口貿易中心,僅次於美國的邁阿密及亞洲的香港。這是由於東方市奉行自由移民政策,在經濟方面則奉行不干預政策,商人只需要付一次商業註冊手續費,而且註冊手續是非常便捷的。東方市政府不徵收入息稅﹑消售稅及貨品關稅,被譽為世界第三的「稅務天堂」,僅次於百慕達及香港。。由於物價較巴西便宜,很多較富裕的巴西人和遊客經常過境來到東方市購物,東方市政府容許多種貨幣在市內流通,包括本國巴拉圭尼拉尼﹑鄰國阿根廷比索及巴西雷亞爾,與及美元。
東方市的經濟蓬勃期在1990年左右,不過由於過渡自由和缺乏監管的經濟政策導致嚴重的走私問題。再加上東方市被西方傳媒和美國懷疑為恐怖組織阿爾蓋達及真主黨的活躍據點,和在這裡清洗黑錢,導致經濟從2001年起開始下滑。
[编辑] 台灣的影響力
由於巴拉圭是南美洲中唯一與中華民國有邦交的國家,而中華民國政府亦鼓勵國民到巴拉圭投資,故此有很多台灣商人選擇到東方市做生意。早在1970年代之後(尤其是1980年代末期及1990年代初期),隨巴拉圭邊境轉口貿易逐漸盛行,台灣僑民即駐紮東方市,並多半從事貨物轉口貿易業。在1990至1995年鼎盛時期,台灣僑民在東方市人數最多曾一度高達12,000人。
在東方市的華人商店約300家,以經營一般家用電器、玩具及雜貨為主,小型商店因經競爭激烈流動性較高。至於金融方面,台資的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繼亞松森市後,於2001年間在東方市增設分行,惟因近年來巴拉圭經濟持續不景氣,其經營作風趨於保守。
比較值得一提的是,台商近年來在東方市因其經營之轉口貿易業急劇萎縮而普遍面臨轉型調整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