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樂府為中國傳統詩歌詩體的一種,與古體詩、近體詩構成古典詩歌中的三大類。
樂府的名稱,起源於西漢,漢惠帝時設樂府令,漢武帝時立樂府署,當時是音樂的官府。由於該官署是採集趙國、秦國、楚國各地的謳謠,後人便以樂府或樂府詩作為民歌的代稱。漢以前的民歌,稱風、辭,如詩經中的國風、楚辭中的九歌,漢人樂府最早稱“歌詩”,也就是可以歌唱的詩。其後文人也大量仿製民歌來寫詩,於是有民間無名氏的樂府和文人樂府的區別。
由於樂府是合樂的聲詩,以後凡是可傳唱的詩歌,都可稱為樂府,因此樂府不僅是齊言的詩,連長短句的詞、曲,也稱為樂府,如蘇軾的東坡樂府、張可久的小山樂府等便是。
古代樂府是合樂的詩,如今曲譜的部分已失傳,惟歌詞流傳下來,今從標題上,依然可以看出合樂的痕跡,如標題上有歌、行、吟、曲、樂、弄、操、引等字眼的,便是合樂的樂府詩。兩漢樂府詩的特色,在於“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故多長篇的敘事詩,如陌上桑、孤兒行、孔雀東南飛等;六朝樂府大都是“緣情而綺靡”的小詩,故大半為抒情詩,如子夜歌、華山畿、襄陽樂等;唐朝以後又有“即事名篇”的新題樂府,但那是不合樂的樂府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