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機器製造總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簡稱江南製造局或江南製造總局,又稱作上海機器局,是清朝自強運動中成立的軍事生產機構,為晚清中國最重要的軍工廠,也是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廠之一。為後來江南造船廠的前身。
目录 |
[编辑] 成立及和沿革
該機構成立於1865年9月20日的上海,由曾國藩规划,後由李鴻章實際負責,最初向上海租界的美國公司旗記鐵廠購買機械廠房和船塢而成立,同年,將原本蘇州洋炮局以及安庆内军械所和由容閎向美國買的機器設備抵達一起併入而成。
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製造局造船的部門獨立,稱作江南船塢,辛亥革命又改稱江南造船所。江南製造局本身也於1917年改稱上海兵工廠,於1937年停辦。日軍佔領上海後,將其場地和機械併入江南造船所。江南造船所至1953年,又更名為江南造船廠,1996年改為江南造船有限責任公司,屬於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
[编辑] 管理和運作
江南機器製造局是自強運動幾個兵工廠中,規模最大、預算最多的一個,除了開設當年投資約25萬兩的費用之外,其後早期主要經費來自於淮軍的軍費,後來1867年時曾國藩獲得許可從上海海關取得百分之十的關稅作為製造局的經費,1869年又提高到百分之二十,這相當於每年有至少40萬兩以上的經費。
製造局最高領導人是督辦,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等人均曾擔任,但晚清大多時期是由李鴻章擔任,督辦以下為行政主管,早期由李鴻章選任馮焌光和沈保靖為行政主管,並由上海道台(1865年時為丁日昌)加以兼督,實際的機械管理方面的工作則多由西方人負責,例如早期的首席工程師霍斯(T.F.Falls)為美國人。
江南製造局底下僱用了大量的中國工人,包括滿人和漢人,在其中操作及學習機器,因其專業技能,當時工人的薪水是一般城市中苦力的4-8倍。這些工人成為中國近代最早形成的一批技術工人。
[编辑] 軍事方面的成果
江南機器製造局在同治年間是全東亞最大的兵工廠,對於清朝的軍事力量以及重工業生產都有提昇作用。例如在1867年時,每天平均可以生產十五枝毛瑟槍和各式彈藥,李鴻章認為當時該局生產的槍械彈藥,對於後來捻亂的平定有所助益。除了槍彈之外,該局也在1868年生產出了中國第一艘自造的汽船(木製船身)惠吉號。1891年時,為中國首次炼出鋼鐵。
但整體而言,江南製造局在晚清時的軍備生產品質並不好,例如步槍的水準不高,性能不佳(据說因此連李鴻章率領的淮軍都拒絕使用),且生產成本高於直接購買。造船的情形亦類似,1868年首次生產之後,陸續造了數艘汽船,但所造船的速度不快,整體生產成本及耗燃料都高,結果反而不如直接向外國购買(自造一艘船的錢大約可以向英國買兩艘船)。
製造局軍備生產成本的高漲,可歸因於幾個方面:一、所有的生產原料幾乎都靠進口。二、人員薪水偏高。三、申購物資浮濫。四、人員人數過於浮濫:除了外國顧問日漸增加,中國官員、職員有不少人是利用關係進入,坐領乾薪。以官員而言,1870年代初期只有40人,大約不到十年人數就增加了一倍之多。
但也有相矛盾的资料表明,相对从国外进口的军火,江南制造局所生产的更经济.[1] [2]
[编辑] 文化上的影響
江南機器製造局除了機械的製造之外,另附設有廣方言館(即語言學校,原設於1863年,1869年併入江南製造局)翻譯館以及工藝學堂,用以介紹西方知識,以及培養語言和科技人才,在1868年-1907年之間,譯書達160種,除以軍事科技為主之外,旁及地理、經濟、政治、歷史等方面的書籍,其所翻譯書籍的水準,被認為超過晚清數十年其他翻譯書籍的質量。對於晚清的知識分子吸收西方知識產生很大的影響。
[编辑] 參見
[编辑] 參考資料
- ↑ http://www.aikanshu.com/books/8691/272536.htm 安庆内军械所到江南制造局的过渡——上海、苏州洋炮局
- ↑ http://www.aikanshu.com/books/8691/272536.htm
- 費正清(John Fairbank)主編,張玉法主譯《劍橋中國史晚清篇》(台北:南天書局,1987年)第十章。
- 芮瑪麗(Mary Wright),房德鄰等譯《同治中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ISBN 7-5004-32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