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中国南朝文学家。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东)。江淹出生于刘宋,年少时即因文章而声名显著,一生为官历南朝宋、齐、梁三朝。晚年他仍担任齐、梁朝的高官,但是作品质量却大不如以前,被认为是才思衰退所致,因此世人说他“江郎才尽”,至今传为文坛掌故。
目录 |
[编辑] 生平
[编辑] 幼年·初仕
江淹幼年家境贫寒,十三岁时父亲去世,靠砍柴供养母亲。但是他非常好学,仰慕司马相如、梁鸿的为人,喜欢学习写文章。他在刘宋朝就开始入仕,最早是担任“南徐州从事”的小官。“从事”在当时是地方州郡长官自己任命的一种属官,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助理一类的职务。这样的官职没有较高的品秩和待遇,实际上可能还不能算是朝廷正式的官员,但是能够接近掌权者。接着他转任“奉朝请”,这也是一种类似随从的官职,关键在于所跟从的主子。江淹当时跟从的是建平王刘景素,刘景素是一位喜好结交士人的王爷,江淹的仕途似乎很有希望。
[编辑] 陷狱和陈情
但是,不久广陵县令郭彦文因事获罪,在审问过程中发现江淹与此事有关,因此也被投入监狱。于是,江淹就上书刘景素陈情喊冤。江淹在陈情书中说:他本来是一个出身普通的布衣平民,因为仰慕王爷的仁义,才来投靠王爷担任僚属。王爷以国士的规格礼遇他,他也经常思图报效。不料遭到小人的谗毁,这种事是古代的贤人都无法避免的,何况他一个普通人。如果他的确有罪,理当伏法受诛,但是在眼下的清明盛世,他却有冤情未申,希望王爷能够垂询明白。刘景素看了陈情书后,当天就把江淹放了出来。后来,他又跟随刘景素坐镇荆州。
[编辑] 劝谏与去官
公元472年南朝宋后废帝刘昱即位,当时年仅十岁。但是这位皇帝性格残暴,喜怒无常,登基之后更无人管束,甚至经常亲手杀无辜的人。刘景素当时手中握有大权,因此左右劝说他谋反。江淹不赞成谋反,多次劝说,但是刘景素没有被采纳,反而日夜加紧谋划。江淹知道事发就在眼前,于是写了十五首诗赠给刘景素,来劝谏他,不过似乎无用。当时江淹的职务是镇军参军,兼任南东海郡丞。因为正好南东海太守在家居丧,不能行使政事,江淹想以郡丞代理郡守,但是刘景素却任用了另外一个人。江淹多次请求,触怒刘景素,于是被贬为建安吴兴县令。宋后废帝元徽四年(476年)秋,刘景素在京城起兵造反,但不久即被平定。与刘景素一同谋逆的人都被杀,但是江淹可能只是免去了官职。因此,江淹在吴兴县令任上三年后,似乎就脱离刘宋朝廷,去官为民了。
[编辑] 再仕·一路升迁
宋顺帝升明(477年~479年)初年,江淹再次应召入仕为官。当时朝廷由萧道成辅政,江淹做官不久就遇到荆州刺史沈攸之叛乱,萧道成问他有什么对策。江淹说,刘邦和曹操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原因在于他们在道义上而不是势力上强过对方。然后,他又具体分析了萧道成能够取胜的因素,和沈攸之必然失败的因素。萧道成很赞赏他的分析,由此江淹又获得重用。公元479年宋顺帝禅位于萧道成,南朝齐建立。齐高帝萧道成建元(479年-482年)初年,江淹担任豫章王记室(类似现在的秘书)并兼任东武县令,参与草拟诏书法令,并参与撰写国史。不久又升任中书侍郎,正式进入齐朝政治核心。
此后,江淹更是仕途平坦,一路升迁。齐武帝永明(483年-493年)初年,升任骁骑将军,仍然参与修撰国史。随后任建武将军,到地方担任庐陵内史。担任了三年地方官后,复任骁骑将军,后来还兼任过尚书左丞、国子博士和御史中丞。江淹担任御史中丞的时候,弹劾了不少中央和地方官员,朝廷纲纪为之一振。当时正是齐明帝萧鸾当宰相,因此就称赞江淹说:“刘宋朝以来,不再有法度严明的御史中丞了,现在你可以说是唯一的一个。”齐明帝即位(494年)后,江淹也官运不断,先是担任临海王长史,不久转任廷尉卿(掌管刑罚的官)、给事中(古代言官的一种)。再升任冠军长史、辅国将军,出任宣城太守四年,然后回来任黄门侍郎、步兵校尉、秘书监。
[编辑] 三仕·晚年
南朝齐末年,齐帝东昏侯荒淫无道,崔慧景举兵造反围攻京城建康,很多官员和士绅都拿着名片去拜访崔慧景,只有江淹谎称有病不去。叛乱平复之后,世人都服膺他的远见。公元501年,东昏侯杀害平乱功臣萧懿,导致萧懿之弟萧衍发兵攻打建康,拥立新主齐和帝萧宝融 。江淹此前早已料到即将改朝换代,所以秘密前去投奔萧衍,萧衍让他担任在齐朝的官职不变。
502年萧衍逼迫齐和帝让位,建立梁朝,江淹又在梁朝担任官职。这已经是江淹为官的第三个朝代,这次他的官职是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并被封为临沮县开国伯,食邑四百户;同年又因病迁任金紫光禄大夫,进封醴陵侯。这时的江淹功成名就,非常满足。
公元505年,江淹逝世,当朝的皇帝萧衍为他素服致哀,礼遇极高。
[编辑] “江郎才尽”
“江郎才尽”这个典故语出南朝梁钟嵘《诗品》。《诗品·齐光禄江淹》记载了一个故事:“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後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这个故事试图解释江淹晚年作品质量下降的缘由,但是可信度终究有限,只能当作一种传说。
《南史·江淹传》有两段关于“江郎才尽”的故事,其中一段是说:江淹在宣城太守卸任回来的路上,一天晚上梦见有个自称张景阳(西晋文学家张协,字景阳)的人对他说:“从前我把一匹锦寄存在你那里,现在可以还给我了。”江淹从怀中拿出几尺锦给他,结果这个人却生气地说:“怎么只剩这么点了?”然后回头看见丘迟(南朝文学家)就对他说:“剩下的几尺没什么用,送给你。”于是从此江淹的辞赋文章就“踬矣”(不行了)。另一段与《诗品》记载的相似,也是还五色笔给郭璞,不同的是结果“尔后为诗绝无美句”,就是说没有“不复成语”那么严重,只是作诗没有什么精彩之处而已。
后人不满足于《诗品》和《南史》的故事,试图探讨江淹晚年,尤其是自宣城太守卸任后,作品不如从前的真实原因。根据现代学者曹旭在《诗品集注》中的总结,清朝以前对江淹才尽的解释主要有四种观点:
- 江淹晚年遇到喜好文墨而又气量狭窄的梁武帝,不敢以文才凌驾于帝王之上,所以故意“藏拙”,不是真的才尽。
- 江淹对当时流行的“永明体”文风不满,但无力与之抗衡,只能搁笔表示抗议。
- 江淹由于生活环境改变,晚年已身居高位,俗务缠身,没有时间进行文学创作。
- 江淹真的才尽了,归还五色笔和锦的梦就是“才尽”的征兆。
近年人们对江淹“才尽”的看法仍然众说纷纭,大致有两类说法:部分研究者坚持认为江淹确实“才尽”,只是“才尽”的具体时间说法不一。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才尽”只是江淹远离祸患、自我保护的一种策略,并非真的才尽。
[编辑] 作品
江淹以诗赋作品闻名于世,也有部分散文传世,其中以“赋”最为世人称道。此外,江淹还担参与过南齐朝国史的修撰,因此也著有史书。
[编辑] 文集
江淹的作品,根據《自序傳》說「自少及長,未嘗著書,惟集十卷,謂此足矣」,則有十卷,這是江淹任南朝齊的中書侍郎時的記錄。根據《梁書·江淹傳》的記載,「凡所著述百餘篇,自撰為《前》、《後》集」,可以知道後來他又有了很多作品問世,自己輯錄為前後兩個集子。《隋書·經籍志》記載:「《江淹集》九卷,《江淹後集》十卷。」可能到了隋朝時《前集》已經失佚一卷。但是《舊唐書》記載的卻是「《江淹前集》十卷,《江淹後集》十卷」(《新唐書》與此略同),反而比隋朝多出一卷,可能是找回散佚的那卷,也可能是另外補充輯錄了一卷。唐朝之後,大多記載為十卷。
現存江淹文集已經不是《隋書》記載的《江淹集》和《江淹後集》,有三個不同的版本:
- 編入《四庫全書》的江淹文集,採用的是清朝乾隆年間,考城梁賓根據明朝汪士賢、張溥刊本,和睢州湯斌家鈔本參互校訂而成的,共四卷。
- 編入《四部叢刊》的江淹文集,是影印的烏程蔣氏密韻樓所藏明朝翻刻的宋朝時版本,共十卷。
- 清朝乾隆年間江昉刊本《醴陵集》,共十卷。
現存江淹的大部分作品都創作於齊武帝永明(483年-493年)之前,這些作品都收錄於江淹擔任南齊中書侍郎時,自行輯錄的作品集,即《江淹前集》中。此後的作品在唐朝之後就散失了,具體原因無法稽考,現代學者曹道衡認為是江淹的後期作品質量不佳所致。
[编辑] 主要作品
[编辑] 辞赋
- 《恨赋》
- 《别赋》
- 《伤爱子赋》
- 《哀千里赋》
- 《四时赋》
- 《丽色赋》
- 《丹砂可学赋》
[编辑] 诗歌
- 《杂体诗三十首》
[编辑] 散文
- 《狱中上建平王书》
- 《袁友人传》
[编辑] 史书
- 《齐史·十志》(已佚)
江淹在南齐朝初年,曾奉命修史,完成《齐史》的体例和《齐史·十志》。唐朝刘知几在《史通》说江淹认为“史之所难,无出于志”,“故先著十志,以见其才”。《齐史·十志》现在已经失佚,但是萧子显编撰的《南齐书》大体继承了《齐史》的体例,江淹的《齐史·十志》也是萧书的史料来源之一。
[编辑] 名句
-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
- “万壑共驰鹜,百谷争往来。”(《渡泉峤出诸山之顶》)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 姚思廉,《梁书·列传第八》,http://gd.cnread.net//cnread1/lszl/y/yaosilian/ls/014.htm。
- 李延寿,《南史·列传第四十九》,http://www.chinakyl.com/rbbook/gb/25/nanshi/59.html。
- 沈约,《宋书·本纪第九》,http://www.chinakyl.com/rbbook/gb/25/songs/sshu009.html
- 江淹原著,胡之骥、 李长路注释,《江文通集汇注》,中华书局,1984。
- 屠青,《近十年江淹研究综述》,出自《中州学刊》。2005年第1期:174-178页。
- 陈涛,《江淹“才尽”说新解》,出自《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73-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