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二月革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法國的「二月革命」是1848年歐洲的革命浪潮的重要部分之一,法國人民面對奧爾良王朝的失政,成功推翻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腓立,鼓勵歐洲其他地區的革命運動,令十九世紀時由奧地利帝國首相梅特涅組織的反動機制受到進一步打擊。
目录 |
[编辑] 革命的背景及原因
[编辑] 中產階級及自由主義者的不滿
- 1840至1848年,親政府的保守黨派領袖基佐(Guizot)當了首相。為了嬴取大支持,他以官位為獎賞,並濫用權力亂批商業合同,以討好資本家。政府官員在國家資助的計劃中投資,政府答應以高息支付銀行家借給政府以填補巨額赤字的款項。各種醜聞陸繼湧現,令政府信譽受損
- 中產階級要求溫和的改革,希望藉擴大選舉權加強民主性以清除政府中的貪污行徑。但基佐和路易腓立拒絕回應這些要求,並繼續其「無為」(do nothing)政策;路易腓立更逐步加強警察審查出版的制度及群眾集會的限制。這顯示他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民主領袖。因此,「七月王朝」的統治基礎從一開始便很薄弱
- 路易腓立拒絕支持1830年的義大利及波蘭獨立運動,亦使法國的自由主義者失望
面對政府的貪污及專制,知識分子及中產階級十分不滿政府的統治。共和主義者更希望推翻君主制,成立共和政府,他們要求全民投票,對路易腓立的專制完全失望
[编辑] 工人階級及社會主義者的不滿
- 隨著法國工業化在1830年代以後突飛猛進,工人階級興起及社會主義思想亦廣泛流行。聖西蒙(Saint-Simon)、傅利葉(Fournier)、卡貝(Cabet)、路易布朗(Louis Blanc)及普魯東(Proudhon)皆是法國著名的社會主義者。他們成立民間組織,提倡社會主義及人道思想,希望政府加強保障國民的就業機會、老弱者的權益。這種思想亦直接激發主權在民的觀念及對普選的爭取。社會主義的宣傳行動,更增加了人民的普遍不滿
[编辑] 天主教會及正統主義者的不滿
- 法國的天主教會不滿基佐偏重資產階級的腐敗統治,並對於政府帶有自由主義傾向的宗教政策亦表示猜疑和憂慮
- 正統主義者認為路易腓立是一個篡權者,他的統治亦沒有波旁王朝的合法性,相比之下,查理十世的孫子尚博爾伯爵更有資格繼承王位
[编辑] 拿破崙支持者及民族主義者的不滿
- 路易腓立以「平民皇帝」自居,生活簡單而沒有風采,加上施政傾向保守謹慎,沒有拿破崙支持者強調的軍事榮耀,不免叫人失望
- 溫和的外交政策亦是奧爾良王朝(Orleanist monarchy)失敗的主要因素。民族主義者譴責路易腓立卑恭屈膝的外交政策,讓法國的外交政策臣服於英國之下,更不滿路易腓立未能善用時機使比利時受制於法國。加上1840年代拿破崙崇拜的復興,以令拿破崙的缺失被遺忘,其成就卻被歌頌。拿破崙被認為是國威的象徵,被看成是一個英雄,且是社會的改革者。對拿破崙的崇拜最終加深人民對路易腓立政府的失望,人民將之與拿破崙的功績比較,更認為現政權在外交上的不濟
總括而言,政府的失政、以及統治者缺乏政治魅力是令二月革命爆發的原因
[编辑] 經過
- 1847年,自由主義者開始舉行很多「宴會」(banquet),他們在此討論了很多關於改革的問題,這些宴會後來被禁止。在1848年2月,工人和學生聚集一起納喊,要求推行改革。他們高唱《馬賽曲》,並在街上燃燒雜物。2月23日,國民衛隊奉命恢復秩序,但他們沒有執行命令,反而投向革命的群眾。
路易腓立唯有作出某些無用的挽救措施,如撤銷基佐的職務以討好革命者,但最後他還是要放棄王位。拉馬丁(Lamartine)成立了臨時政府,法國建立第二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