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在古代中國即有此項交流,尤其是中國東南沿海的居民而言,更是顯著。
目录 |
[编辑] 歷史
此海上絲綢之路又稱海上絲路,形成主因是因為中國東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內部往來不易,因此自古許多人便積極向海上發展。又為了解決陸路的不便性,因為陸路受地形引響,前往西域會經過許多較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又中國東岸夏、冬兩季有季風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歐陸的方便性。
[编辑] 西周
[编辑] 秦朝
- 徐福东航
[编辑] 汉朝
[编辑] 三国
[编辑] 魏晋南北朝
[编辑] 隋朝
[编辑] 唐朝
- 与中国通商的国家:三佛齐、狮子国、天竺、波斯、大食、丹丹、盘盘、东罗马。
- 航路:由泉州或广州启航,经海南岛、环王国(今越南境内)、门毒国、古笪国、龙牙门、罗越国、室利佛逝、诃陵国、固罗国、哥谷罗国、胜邓国、婆露国、狮子国、南天竺、婆罗门国、新度河、提罗卢和国、乌拉国、大食国、末罗国、三兰国。
- 唐人移民海外。
[编辑] 宋朝
- 设立七个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广州、杭州、明州、温州、泉州、密州、华亭海。
- 与中国通商的国家:占城、真蜡、三佛齐、吉兰丹、渤泥、巴林冯、兰无里、底切、三屿、大食、大秦、波斯、白达、麻嘉、伊禄、故临、细兰、登流眉、中里、斯伽里野、木兰皮等五十八个国。
[编辑] 元代
- 与中国通商的国家
三岛、民多郎、真蜡、无枝拔、丹马令、日丽、麻里鲁、彭亨、吉兰丹、丁家卢、八都马、尖山、苏禄、班卒、文古老、灵山、花面、下里、麻那里、大八丹、土塔、波斯离、千里马、古里佛、放拜、万年港、天堂、忽鲁模思等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编辑] 明朝
- 郑和下西洋, 到过:占城、爪哇、旧港、满拉加、哑鲁、苏门答腊、那孤儿、勃泥、小葛兰、彭亨、锡兰山、三岛、苏禄、吕宋、溜山、打歪、八都马、柯支、南巫里、古里、坎八叶、木克郎、甘巴里、阿拨拔丹、阿丁、天方、米息、麻林地、忽鲁模斯、佐法儿、木鲁旰、木骨都束、抹兒幹别、不剌哇、慢八撒、木兰皮等国。
[编辑] 航海技术
[编辑] 造船
[编辑] 针路
据中国古典文献记载,在宋元符年间(1098年-1100年),中国海船已经用罗针导航,到了明代海船普遍用罗针导航;当时掌管船只航行方向的舟师都备有秘密的海道针经,详细列出从广州或泉州往返西洋各地的针路。
[编辑] 對象
貿易的對象有許多
- 位於今中南半島上的國家
- 東南亞沿岸島嶼
- 南洋
- 阿拉伯人
- 歐洲各地間接 1
[编辑] 出入口物品
- 出口:自中國出發之貨物主要以絲綢、茶、瓷器、金、银、五金、书籍等等
- 入口:自西方来貨物包括:琉璃、猫眼石、明珠、象牙、香料、宝石、水晶、玛瑙、琥珀、骆驼皮、乳香、没药、安息香、沉香、檀香、卢荟、胡椒、温纳齐等。
主要西傳及傳入中國物品多數經路上絲路。
[编辑] 参考
- 宋朝周去飞撰,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中华书局 1993年 ISBN 710101665-0
- 明 马欢原著 万明校注 明钞本 《瀛涯胜览》校注 海洋出版社 2005 ISBN 7-5027-6378-3
- 向达校注 《郑和航海图》中华书局 ISBN 710102025-9
[编辑] 外部链接
将用“铁篮子”打捞]
[编辑] 補充
間接1 因為此海上絲路多只到阿拉伯,因此其他到歐陸的物品須經由阿拉伯人轉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