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莎王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溫莎王朝 |
||
---|---|---|
統治領域 | 英國及其海外領地 | |
統治中心 | 倫敦 | |
王朝旗幟 | ![]() |
|
君主 -开国君主 -末朝君主 |
共4位英國君主、3位印度皇帝 乔治五世 ─ |
|
創立 | 英國王室改姓溫莎(1917年) | |
覆亡 | 執政中 |
溫莎王朝(The House of Windsor),自1917年統治英國和其海外領地的家族,其前身為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而其家族實際姓氏為韋廷(Wettin)。
目录 |
[编辑] 王朝背景
溫莎王朝的父系祖先為韋廷家族,後來其中一個分支被分封到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國(即今日德國的圖林根州),該分支便自此以國為王朝名,但保留韋廷作為私人姓氏。
該分支的數位王子通過婚姻或獲選多國國王,如葡萄牙、比利時和保加利亞國王等。1840年2月10日,英女王維多利亞和她的表弟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的亲王阿尔伯特结婚,萨克森—科堡-哥达這個德國姓氏就此帶入英國王室。
1901年1月22日,維多利亞女王駕崩,其長子繼位為愛德華七世,愛德華成為第一位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的君主。
[编辑] 王朝之始───改朝換姓
1914年8月4日,英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与德国作战。由於經歷多年複雜的聯姻,此时歐洲各國的君主,多是表兄弟的關係。但英國王室帶有德國姓氏,令英國人覺得不順。為安撫民心,當時在位的英王乔治五世,在1917年7月17日頒布一道樞密院御令,宣佈改將英國王室名和王室父系子裔私人姓氏,改為溫莎。溫莎一名來自溫莎城堡,是英國最古老的王宮之一,遽聞由英王征服者威廉一世選址奠基的。
[编辑] 重要事件
溫莎王朝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兩次皆成功令英國成为戰勝國。而另一方面,英殖民帝國在二戰後迅速瓦解,殖民地陸續宣佈獨立,令英國在世界的影響力大不如前,陸續失去愛爾蘭國王和印度皇帝等稱號。但通過各種妥協方式,令英國在前殖民地區的影響力依然舉足輕重。這些妥協包括成立英聯邦,和允許一些國家獨立自主,但仍奉英王為國家元首。直至今天,仍有15個國家奉英王為國家元首,其中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等,令英王至今依然為名義上統治最大面積領土的君主。
[编辑] 歷任君主
圖片 | 稱號 | 統治始於 | 統治終於 |
---|---|---|---|
![]() |
乔治五世 | 1917年7月17日 | 1936年1月20日 |
爱德华八世 | 1936年1月20日 | 1936年12月11日 | |
![]() |
乔治六世 | 1936年12月11日 | 1952年2月6日 |
伊丽莎白二世 | 1952年2月6日 | 至今 |
[编辑] 蒙巴頓-溫莎
1938年,英王愛德華八世退位,其弟約克公爵繼位為喬治六世。但英王喬治膝下僅有兩位公主,令英國王室再次面臨改朝換代。但英王喬治的長女,即日後的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婚姻為事情帶來轉機。
1947年12月20日,伊丽莎白与其三表哥希腊王子菲利浦结婚。而菲利浦王子在结婚同年的3月18日,宣誓放弃希腊王位的继承权,並按照他舅父蒙巴顿公爵將姓氏改為蒙巴頓。
婚礼后蒙巴顿公爵提出英国王朝將來改名為蒙巴顿王朝的要求。這個要求被伊丽莎白的祖母,瑪麗王太后否決。她更要求當時的英國首相邱吉爾爵士將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後裔姓氏和王朝名號將維持為溫莎的議案提交國會,國会其後于1952年4月通过决议。1960年,王太后去世后,女王發布一道樞密院御令,宣佈其後裔的姓氏將為蒙巴頓-溫莎,王朝名號保持溫莎。此舉令溫莎王朝得以延續。當然,這個決定是暫時的,女王的繼任人可以隨時會同樞密院發布御令,推翻這個決定。
[编辑] 備註
- ^ 乔治五世自1910年便登基,不過當時王室姓氏為薩克森-科堡-哥達
前朝: 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
英國朝代 1917年- |
后朝: 當今王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