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烏桕 | ||||||||||||||||||||||
---|---|---|---|---|---|---|---|---|---|---|---|---|---|---|---|---|---|---|---|---|---|---|
烏桕葉及花序 |
||||||||||||||||||||||
分类 | ||||||||||||||||||||||
|
||||||||||||||||||||||
学名 | ||||||||||||||||||||||
Sapium sebiferum (L.) Roxb. |
烏桕,可作烏臼、鴉臼。俗稱木蠟樹、樁仔、瓊仔等,起源於遠東一帶,在中國大陸、臺灣、日本因經濟效益大,而有廣泛栽植。
目录 |
[编辑] 簡介
中國將烏桕視為經濟作物而栽植已有千年歷史,主要因其種子外部含蠟,可為蠟燭。種子本身含油,可食用或作肥皂原料。而葉部亦可為中藥,民間有治蛇毒、消腹水的傳說。
烏桕昔日的經濟效益,今日多已不重要。但由於秋季葉片能變色,目前常作為觀賞植物,在行道樹尤為常見。另外,烏桕木材密緻,易於加工,為家具及雕刻良品。
[编辑] 特徵
落葉喬木,樹皮為黑色有縱裂。葉片呈菱形狀,秋季時會轉為紅、橙、紫、褐、深綠或釉綠等色,甚至有可能一葉數色。
烏桕花蕊為黃綠色細穗狀,在春季時吐出。蒴果則為綠色球形,成熟時漸為黑色,並裂開為3瓣。種子則近圓形,外被白蠟質假種皮。
[编辑] 其他
- 烏桕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