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氣旋卡塔琳娜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級 (SSHS) | |||||
---|---|---|---|---|---|
達到颶風強度的卡塔琳娜 |
|||||
形成 | 2004年3月24日 | ||||
消散 | 2004年3月28日 | ||||
最高風速 |
|
||||
最低氣壓 | 955hPa | ||||
財產損失 | $350萬(2004年的美元) $374萬(2006年的美元) |
||||
死亡人數 | 3-10 | ||||
影響地區 | 巴西聖卡塔琳娜州及南里約格朗德州 | ||||
是為2003-2004年南半球熱帶氣旋季的一部份 |
熱帶氣旋卡塔琳娜(Tropical Cyclone Catarina)是一個十分罕見的南大西洋熱帶氣旋[1]。卡塔琳娜襲擊了巴西東南部的沿岸地區,包括聖卡塔琳娜州及南里約格朗德州等地。雖然它不是有記錄以來第一個在南大西洋生成的熱帶氣旋,但它卻是第一個在南大西洋被升格為颶風強度的熱帶氣旋。該風暴令巴西有三人喪生,並帶來了約350萬(按2004年美元的價值計算)的損失。
目录 |
[编辑] 風暴歷史
2004年3月12日,一個高層冷心低壓槽在巴西南部離岸形成。19日,一個熱帶擾動沿著這個低壓槽生成,並在22日間向東南偏東移動。可是,東南方的一個高壓脊令它的移動開始緩慢。3月24日,這個擾動開始增強為一類似副熱帶風暴的天氣系統。不尋常的是,此時南大西洋海溫只介乎於24至26°C,但這個擾動竟然開始增強。因此,它被臨時編號為01L。3月25日,它位於佛洛里安諾波里斯東南偏東約1010公里,開始向西緩慢移動,並進一步增強為一熱帶風暴。
當地時間3月26日,卡塔琳娜己經達到颶風強度,並持續向西移動。此時一份巴西報社以「預計颶風會襲擊聖卡塔琳娜州」作為標題,令01L被非正式命名為「卡塔琳娜」。28日,卡塔琳娜持續在有利的大氣環境下發展,風力達至頂峰(160km/h)。根據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的定義,卡塔琳娜己經發展為一2級颶風,巔峰時陣風達180公里/小時。同日下午,卡塔琳娜挾著140公里/小時的風力向巴西東南沿岸逼近,最後在巴西的聖卡塔琳娜州及南里約格朗德州之間登陸,並迅速在陸上消散。
[编辑] 風暴定格及命名
雖然01L擁有一個清晰的風眼及完整的熱帶氣旋結構,但巴西氣象局起初並不承認它,只認為它是溫帶氣旋。而當地的氣象學家卻因為該風暴登陸聖卡塔琳娜州而將之命名為「卡塔琳娜」。及至一年多以後,卡塔琳娜才被正式定格為一個熱帶氣旋。而北美的預報人員亦因為卡塔琳娜而大吃一驚。它擁有清晰的眼牆、帶有強烈對流的中心密雲區、完整的螺旋雲帶以及暖心低壓的特性,再考慮當時海水的溫度近乎79°F(26°C左右)以及微弱的垂直風切變,都令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將之定格為颶風。
儘管它普遍被稱為「卡塔琳娜」,但這個都是非正式的名稱。世界气象组织由始至終也沒有為它作出正式命名,所以它也存在另一個非正式名稱「Aldonça」。而英國氣象局則把它命名為「01T-ALPHA」,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則稱之為「50L-NONAME」[2]。而常用的編號就是其臨時編號-「01L」。
根據定義,若一南半球的熱帶氣旋持續風力超過118km/h,就會被分類為「氣旋」(Cyclone)。可是,由於它的生成位置在風暴罕見的南大西洋,所以亦有不少媒體以大西洋熱帶氣旋的定義方式來給它冠以「颶風」的稱號。
[编辑] 罕見的形成
傳統上,熱帶氣旋是不大可能在南大西洋形成。由於南大西洋強烈的垂直風切變、較冷的海水及缺乏輻合場,都令熱帶氣旋在此區域難以生成。雖然偶爾會有一些熱帶氣旋的形成[3],但是很難可以發展成一個成熟的熱帶氣旋。而卡塔琳娜卻能達到颶風的強度,卻是南大西洋有記錄以來的第一次。卡塔琳娜這個罕見的例子,正是人們作為研究全球暖化所造成的氣候改變的佐證。雖然如此,但卡塔琳娜的確成為有記錄以來南大西洋第一個達颶風程度的熱帶氣旋,與西北太平洋的颱風畫眉有著很大的相似性。
[编辑] 影響
就如一般的熱帶氣旋,卡塔琳娜帶來了很嚴重的水災。由於巴西當局起初並不承認它是一個熱帶氣旋,沒有對內發佈指令,令很多沿岸居民沒有做足防禦措施,終造成更大的損失。這個風暴造成了40,000間房屋受損,1,500間被摧毀。而八成的香蕉及四成的稻米損毀,總值相當於350萬美元(按2004年美元的價值計算)。此外更有3人喪生,75人受傷。
[编辑] 注釋
[编辑] 參考資料及外部連結
- 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局資料
- 美國太空總署資料
- 卡塔琳娜的分析,McTaggart-Cowan, Ron, Lance F. Bosart, Christopher A. Davis, Eyad H. Atallah, John R. Gyakum, and Kerry A. Emanuel撰文,2006年11月
页面分类: 未完成的熱帶氣旋信息框 | 熱帶氣旋 |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