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鸿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鴻緒(1645年—1723年),字季友,號儼齋,別號橫雲山人,松江華亭人,出於官宦之家。康熙十二年進士。
[编辑] 生平
康熙三十三年,王鴻緒因大學士王熙、張玉書的大力推薦,康熙以《明史》「自開局纂修以來,歲久未告竣,事預期速,蕆宜專責成」,責成王鴻緒開始編修明史。康熙四十一年,《明史》列傳剛脫稿,尚未訂正,萬斯同即逝於王鴻緒寓所,《明史》的編纂進入了另一個階段。康熙四十八年,王鴻緒被免職,以原官解任回籍,他私下帶走史稿,經五年的刪改潤筆,於康熙五十二年史稿撰筆初成,次年進呈。
梁啟超曾批評王鴻緒是「白晝行竊的偷書賊」。傅斯年認為武英殿本《明史》的纂修,距離原來史料時間較遠,政治忌諱更深,應不如王鴻緒的史稿;他並不認為王鴻緒全抄襲自萬斯同稿,十分肯定王鴻緒的個人努力。曾參與纂修的楊椿說,王稿不一定全出於萬稿,他說:“萬稿與王稿頗有異同,是王稿亦不盡出萬稿,且時預修《明史》者,多博學宏詞,如湯斌、倪燦、尤侗、黃虞稷、朱彝尊、潘耒、吳任臣等亦皆有所著述,如湯斌文集中亦有明史稿若干篇,朱彝尊有史館上總裁書多通,究修史義例,是稿亦不必盡出萬氏,惟稿悉經刪定,蓋不容否認。”肯定王鴻緒對編纂列傳所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