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意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社群意識(Sense of community)是社會心理學的一種〔更確切的說,是社區心理學的一種〕,主要關注焦點在於社區的經驗,而不是社區的結構、型態、組織,或者其他外在的特徵。社會學家、社會心理學家等對於社區作了許多學術研究,提供理論架構去解釋社區的形成跟發展,但心理學家嘗試從個人知覺、理解、態度以及感覺等微觀面向切入研究社區,企圖從社區以及居民間的交互關係中獲得完整的,多方面的社群經驗。
心理學家賽爾森在1974年指出,心理學中的社群意識成為社區心理學的研究重心,但有許多定義是模糊的而且非理論(Pretty, 1990)。所以,有些學者開始針對社群意識發展實證研究,其中1986年是研究的高峰(賽爾森,1986;夏維斯與佩提,1999)。在心理學研究領域中,McMillan & Chavis(1986)的研究是最具有影響力,並且開創了近來研究的領域先鋒。在McMillan & Chavis (1986)之後,社群意識相關研究皆承襲McMillan & Chavis (1986) 的四大面向,但受到社群性質、社群成熟度以及社群成員的影響,導致研究結果會略有差異。
目录 |
[编辑] 社群意識定義
McMillan & Chavis (1986)將社群意識分為四個面向:會員關係(membership)、影響力(influence)、整合與滿足需求(exchange of support among members)、分享情感(Shared emotional connections)。
[编辑] 會員關係
會員關係是指個人感受到社群內其他成員的共識並接受後,所產生的認同行為。會員關係主要由五個子構面所組成:
- 邊界(Boundaries):透過象徵(譬如語言、穿著、儀式)作為成員或非成員的辨識方法。當社群的邊界愈明顯時,非社群成員會較不受到尊重並且容易受到指責及處罰。
- 情感安全(Emotional safety):當邊界確立後,成員知覺在社群中的活動與互動是安全的,進而提高個人參與。
- 個人投入(Personal investment):成員在金錢以及勞力上的貢獻,進而為促進會員關係,增強社群意識。
- 歸屬感與認同感(Sense of belonging and identification):成員感覺自己屬於社群,並且接受社群的價值與象徵。
- 共有的象徵體系(A common symbol system):社群的名字、logo、語言、穿著,以及儀式等,這些象徵可促成員間的團結感。
[编辑] 影響力
影響力指的是權力的關係,由兩個作用力組成:(1)拉力是指個人為了獲得得權力而加入社群(2)推力則是為了達到社群的團結,透過權力迫使成員順從。McMillan & Chavis 認為「影響力」是社群意識中最重要的因素。
[编辑] 整合與滿足需求
這裡所指的需求,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而是指當人們衣食無虞後所產生的其他需求,其中包括個人的價值判斷。整合與滿足需求的意思就是,社群中的人們體認到自己與其他社群成員相互依賴,進而會順從他人的期望(Sarason, 1974: p. 157)。而McMillan(1996)在之後的研究又補充這個概念,社群成員透過互動尋找相似性,已經形成社群的一種動態過程,這也可以形容是一種社會交換。
[编辑] 分享情感
與社群成員分享自己的故事。McMillan & Chavis 認為此種互動關係可幫助社群成員間相互瞭解,有助於社群的發展。
[编辑] 社群意識相關研究
作者 |
社群意識的面向 |
研究對象 |
McMillan & Chavis (1986) |
會員關係,影響力,整合與滿足需求,分享情感 |
一般社群 |
McMillan (1996) |
精神,信任,交換,藝術 |
成熟的社群 |
Rovai (2002a) |
精神,信任,互動,共同性 |
虛擬學習型社群 |
Rovai (2002b) |
凝聚力、價值與目標分享 |
虛擬學習型社群 |
Blanchard & Markus (2004) |
成員關係(相互認同,歸屬感,社群象徵),整合與滿足需求,情感分享 |
線上的虛擬社群 |
Kim, Lee & Hiemstra (2004) |
成員關係的認同,影響關係,整合與滿足需求,情感分享 |
旅遊的新聞群組 |
曾淑芬等 (1999) |
參與感,歸屬感,團結感,包容感 |
線上的虛擬社群 |
Burroughs & Eby (1998) |
支持,情感安全,歸屬感,精神象徵,團隊熟悉度,誠懇的互動 |
工作團隊 |
陳家維 (2006) |
會員關係,整合與滿足需求,分享行為 |
線上的虛擬社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