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生于福建厦门,初名闺瑾,乳名玉姑,字璿卿,号旦吾,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祖父嘉禾,祖母余氏,父寿南,生母单氏。秋瑾行二,长兄誉章,妹(闺)珵,弟宗章(庶母孙氏所出)。
1896年5月13日依父母之命与湖南湘潭富家子弟王廷鈞(字子芳,其父为义源当铺掌柜)结婚,但婚后生活并不幸福。1897年生子元德(沅德,名元深,字仲瀛,号艾潭,亦号重民,1897年6月27日-1955年)。1901年生女桂芬(字灿芝,1901年10月7日-1967年),11月26日其父卒于湖南桂阳知州任上,之后秋家办和济钱庄。1902年钱庄倒闭,秋瑾携子隨夫遷居北京(其夫捐官任户部主事)。1903年,秋瑾与吴芝瑛义结金兰,中秋,秋瑾身着男装到戏院看戏,轰动一时。1904年秋瑾变卖首饰筹集资金于5月东渡至日本,先後入日語講習所、青山實踐女校。參與發起「实行共愛會」和「十人會」,加入馮自由和梁慕光受孫中山委派在橫濱成立的三合会,並受封為“白紙扇”(即軍師)。9月24日創辦《白話報》12月结识陶成章。
1905年,秋瑾回国省亲,6月由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7月15日再次东渡日本,8月经冯自由介绍在黄兴寓所加入了由孙中山等创立才半个月的中国同盟会。1906年2月,因抗議日本文部省于上年11月2日頒發的《清國留日學生取締規則》而回國,9月在上海組織銳進學社(其他组织者包括尹锐志、陈伯平、姚勇忱)。
1907年1月在上海创辦《中國女報》(只出版两期,创刊号发刊于1906年农历十二月初一日,第二期出版于1907年正月二十日)。3月间回绍兴,与徐锡麟等创办明道女子学堂。不久又主持大通学堂(1905年徐锡麟等创办,后作为绍兴光复会总机关)体育专修科,并任学堂督办。大约从是年春开始筹资准备于7月由金华起义,呼应徐锡麟在安庆起义。7月1日至4日,武义、金华、永康等地先后发生光复军起义,但均告失败。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被捕后旋被杀,安庆起义遂告失败。徐锡麟弟徐伟供词牵连秋瑾,但秋瑾拒绝離开绍兴,认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7月14日下午四時在大通學堂被捕,被关押在卧龙山(即府山)监狱(今卧龙山建有风雨亭),15日凌晨三四时于绍兴古轩亭口被处以斩刑。时论认为,对一个并未取得口供(秋瑾在被逼问口供的时候只说,秋风秋雨愁煞人)且是妇孺之辈的秋瑾处以斩刑,太过严厉,即使是当时不同情革命的守旧派也无法认同官府的行为。秋瑾的尸体由大通学堂洗衣妇王安友等人裹殓,后由同善堂收殓草葬于卧龙山麓。之后其灵柩数迁。秋案之后,官方曾通缉数十人,后迫于舆论未再追究(只二人被勒捐钱)。秋案的被杀也导致了官方开始打压抑制女校。
秋瑾精於詩詞,著有《感懷》、《感時》等,其著作輯錄计有《秋瑾诗词》、《秋女士遗稿》、《秋女烈士遗稿》、《精卫石》(小说)、《秋瑾遗集》、《秋瑾女侠遗集》、《秋瑾史迹》、《秋瑾集》等数种。
1912年12月10日,孫中山親至秋墓祭悼,並撰題輓聯:「江戶矢丹忱,重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1919年4月,在魯迅著作《吶喊》的〈藥〉一文中的夏瑜“夏”與“秋”相對,“瑜”與“瑾”相對,便是影射秋瑾其人。
1912年,秋瑾遗骨经湘、浙两省协商迁回浙江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原墓地。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参考资料
- 《秋瑾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