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星族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三星族星是被相信在宇宙早期應該普遍存在的質量極端大的恆星。他們未曾被直接觀測到,但被認為可能存在於暗弱藍星系之內。他們的存在是產生重元素所必須的,因為大霹靂不可能產生重元素,而且就如同存在於暗弱藍星系中,在類星體的發射譜線中也被觀測到,並被相信是這些恆星觸發了再游離的週期。
當前意見分歧的理論不論第一顆恆星是否非常巨大,都已經由電腦模擬的恆星形成模型證實,由大霹靂不可能產生重元素,但很容易形成比現今所能觀察到的更大質量的恆星。第三星族星的典型質量是太陽質量的數百倍,遠大於現有的恆星。分析低金屬含量的第二星族星的資料,被認為是由第三星族星產生的金屬,建議這些不含金屬的恆星質量應該在10~100太陽質量,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沒有不含金屬的恆星被觀測到,但這些理論的驗證則要等到NASA的詹姆斯·韋伯望遠鏡發射之後。
今天能形成的恆星最大質量是太陽的110倍,任何試圖成為更巨大恆星的原恆星,都會因為自身初期點燃的核反應產生的恆星風將外圍的物質吹散掉。在核心沒有足夠的碳、氧和氮,不管怎樣,碳氮氧循環不可能開始,恆星也不會充滿活力。只經由質子-質子鏈不能迅速的產生足以支撐它巨大的體積與質量所需要的能量,結果是恆星沒有經歷實際的發光過程就塌縮成為黑洞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天文學家認為第三星族充滿了奧祕—就算她們都不存在,還是得解釋類星體的觀察。
如果這些恆星能夠適當的形成,他們的一生一定非常短暫,必定短於一百萬年。由於線在這種恆星已經不在形成,要觀察這種恆星就必須在可見宇宙的邊界搜尋,(因為來自極端遙遠的星光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抵達地球,觀察遙遠的天體就有如在"回溯時光"。) 而在如此遙遠的距離上要解析出恆星,即使對詹姆斯·韋伯望遠鏡也是件艱鉅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