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國號戰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基本資料 | |
機長: | 14.48m |
翼展: | 8.53公尺 |
全高: | 4.7公尺 |
空重: | 6.492吨 |
戰鬥重量: | 8.5吨 |
最大起飛重量: | 12.53吨 |
翼面積: | 24.26平方公尺 |
效能 | |
極速: | 1.8馬赫 |
海平面爬升率: | 14326公尺/分 |
實用升限: | 16760公尺 |
載油量: | 單座型 2111公斤; 雙座型 1884公斤 |
作戰半徑: | 緊急攔截: 130公里;威力巡航: 1100公里 (須攜帶1040L副油箱 X 3) |
發動機: | TFE1042-70渦輪扇發動機x2 |
最大軍用推力: | 54 knt (27knt x 2) |
最大後然推力: | 84 knt (42knt x 2) |
滯空時間: | 40分鐘; 攜帶1,040L副油箱 X 2: 90分鐘 |
推重比: | 1.01 |
重力負荷: | 9G/-3G |
最大外掛: | 4000公斤 |
機身壽限: | 8000飛行小時 |
武器 | |
固定武裝: | M61A1 20mm機炮x1 (最大射速為4000發/分) |
空對空: | 天劍一型飛彈、天劍二型飛彈、AIM-9 |
空對地: | AGM-65小牛飛彈(經驗證,無實彈配置紀錄) 青雲彈、萬箭彈 |
反輻射: | 天劍二A型反輻射飛彈 |
經國號(常用名稱IDF,是Indigenous Defence Fighter「自製防禦戰機」的縮寫,軍方正式編號F-CK-1)為中華民國在美國協助下共同設計開發的第二種噴射機,屬於第二代戰機,具有視距外作戰能力。1980年代開始研製,1992年開始服役。1988年12月10日第一架原型機出廠,命名為「經國號戰機」是為了紀念已故的計劃主導人中華民國前總統蔣經國。
在空軍的規劃中,IDF、幻象2000與F-16共同擔任中華民國戰鬥機的主力,其中IDF負責低空防禦的部分。
目录 |
[编辑] 設計特點
經國號有9個掛架(Pylon),分別為左翼端,左翼外側,左翼內側,左發動機進氣口外下方,機腹中線,右發動機進氣口下方,右翼內側,右翼外側,以及右翼端。
擔任空對空任務時,於左右翼外側以及翼端掛載天劍一型飛彈各1枚,機腹中線搭載天劍二型飛彈2枚(縱列半埋於機腹),左右翼內側掛載1041L或是568L副油箱各一,這是經國號最典型的空優作戰武裝;如有必要的話,中線的5號掛架,也可以改掛1具1041L或是568L的副油箱。
擔任空對地任務時,左右翼翼端各掛載天劍一型飛彈;掛載MK-82通用炸彈(500磅)的話,機腹中線掛架可掛載2枚,其他掛架可各搭載1枚;如果掛載MK-84重型通用炸彈的話(1000磅),左右翼內側,以及機腹中線可各掛載1枚;CBU-20石眼集束炸彈(Rockeye)最多可掛載10枚;燃燒彈7枚;火箭莢艙3至4具;左右翼內側,以及機腹中線掛架可以各掛載1具1041L或是568L副油箱。
[编辑] 歷史
[编辑] 發展背景
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壓力,中華民國空軍向美國提出購買 F-16 與F-20的計畫被否決後,1982年 航空工業發展中心(航發中心)開始 IDF 的發展專案。在 1983年 這個專案被分為四個部份:
- 鷹揚:發展機身,與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合作。
- 雲漢:發展發動機與相關系統,與蓋瑞特(en:Garrett_Systems)合作。
- 天雷:發展航電系統,與西屋電子(Westinghouse Electric)合作。
- 天翔,後改名天劍:發展空對空飛彈,在美國技術與關鍵技術協助下發展短程與中程空對空飛彈。
IDF 的設計是以 歼-8 為假想敵,且想要能夠與F-16和幻象2000的性能接近。IDF在設計階段遭遇最大的困難就是理想的發動機的取得。飛機的性能好壞,發動機的關係非常的大,如果可以獲得大推力的軍用發動機,一架戰鬥機的設計就能事半功倍。由於在技術與關鍵系統上必須仰賴美國的協助,加上航發與空軍自己並沒有任何戰鬥機的設計經驗,美國願意釋放何種等級的技術與關鍵系統就成為決定IDF性能的先決條件。
[编辑] 發展計畫
為了研發自製防禦戰鬥機,航發中心成立三個相關子計畫分別執行。
[编辑] 鷹揚計畫
1981年(民國70)年航發中心展開經國號戰機前身之高性能戰鬥攔截機原型研發工作,機型代號初取為“FX”,為求保密並取名為“鷹揚”。航發中心此時並成立鷹揚計劃辦公室。
1982年(民國71年)國防部指示鷹揚戰機之總體性能應不遜於F-16為原則,且以J-79發動機為動力。當年中華民國行政院自立小組並決議進行研製戰機,航發中心此年即成立“鷹揚戰機研造處”為研發計畫作準備。
1983年(民國72年)航發中心改隸國防部中山科學研究院,鷹揚計劃與雲漢、天箭(天雷)、天翔(天劍)等計畫合併成立安翔計畫。
[编辑] 雲漢計畫
由於美國限制IDF的性能介於當時正在使用的F-5E與積極尋求採購的F-16之間,對於大推力的發動機的輸出或者是出售意願很低。當時以中小型民用發動機為主力的蓋瑞特公司有意尋求合作研發軍用發動機的夥伴,企圖進入被普惠與奇異兩家公司獨霸的市場,藉著瑞典有意在發展他們下一代的戰機的同時掌握軍用發動機的技術,蓋瑞特與瑞典的富豪(Volvo)公司決定合作研發一款小型軍用發動機,發動機的主題由蓋瑞特(Garrett)負責,富豪公司則提供後燃器的技術。這個設計案就是後來的TFE-1042發動機的原始規劃。發動機最大推力為4200kg。
[编辑] 天雷計畫
經國號戰機之航電與火控系統之研製,起源於天雷計畫(原稱天箭計畫)。從1982年(民國71年)航發中心所提出的「火力控制系統研製初步定義討論書」,建議中科院發展空對空攻擊使用之火控系統,同時配合鷹揚專案以建立自製戰機航電與火控平台。中科院三所負責此一雷達發展計畫,其研發成果為金龍53(GD-53)型火控雷達。GD-53上視距離57km,下視距離39km,同時間只能打一個目標。
[编辑] 天劍計畫
天劍計畫分為天劍一型與天劍二型,天劍一型為類似響尾蛇飛彈之紅外線導引近程飛彈;天劍二型為類似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AMRAAM)之射後不理中程空對空飛彈。天劍二型據信採用摩托羅拉生產之主動尋標頭,也可使用半主動導引模式射擊。天劍一型在 1989年 第一次試飛成功,而後於 1992年 第一次成功發射天劍二型空對空飛彈,於次年中華民國空軍就成立第一個經國號戰機中隊,但是天劍二型飛彈的整個測試直到1996年才完成並且確定進入量產,總產量不明,但是據信相當低。
[编辑] 安翔計畫
因應1983年(民國72年)航發中心改隸中科院,航發合併鷹揚與雲漢、天箭(天雷)、天翔(天劍)等計畫,組成一個完整的安翔計畫,分別進行機體、發動機、空電系統、空對空紅外線與雷達導引飛彈之研發。
[编辑] 原型發展
航發中心製造了四架原型機,分別是三架單座機與一架雙座機。
[编辑] 生產與服役
原先中華民國空軍訂購了 250 架,但是由於向美國採購150架F-16,和向法國採購60架幻象2000-5的兩筆噴射戰鬥機交易,於1991年減為 130 架。生產工作規劃為自1992始而至1999終了為止,共計8年度以每月4架產量生產。最後在1999年經國號戰機生產線終止。
[编辑] 生產計劃
初期生產10架先導量產型機,供空軍執行作戰測試評估與訓練換裝之種子教官使用。第一架先導型為雙座機,而後陸續完成4架雙座與6架單座機之生產。1994年(民國83年)開始運交第一架生產型(雙座機)給第427聯隊第一中隊。量產順利後逐步運交給空軍。
[编辑] 生產批次
- F-CK-1A - 單座型經國號
- F-CK-1B - 雙座型經國號
- F-CK-1C(預計) - 單座型雄鷹號
- F-CK-1D(預計) - 雙座型雄鷹號
[编辑] 服役情形
- IDF的服役單位主要以駐防臺中清泉崗(CCK)基地的427聯隊與台南基地的443聯隊為主,每個聯隊配屬三個IDF中隊。
[编辑] 升級計劃
當航發中心開始生產IDF後,航發中心即開始研究IDF的升級方案以應付對岸共軍日益增加的空防威脅,經研析後把升級計畫分為航電系統與武器系統兩大部分。
[编辑] 翔昇計畫
主要在於航電系統升級,預計升級項目包括換裝BAE公司提供的32位元飛控電腦,升級三個全彩多功能顯示器之玻璃化座艙等航電項目。次要項目為機體結構加強以裝置兩個容量約771公升的機背適型油箱(CFT),另機尾引擎段墊高,取消機腹中線半埋式掛架,武器載量增加(天劍二型中程空對空飛彈掛彈量從二枚增加為四枚並能攜帶天劍二A型反輻射飛彈),航電系統也配合改良,包括任務電腦升級、改良電子反反制裝置、電戰系統、先進敵我識別系統,及地貌追隨模式與雷達系統的改良、並加強短場起降能力...等改良。第一架翔昇機已於2006年10月4日進行首飛,並於10月9日中華民國國慶日前一天進行極為低調的公開展示,此展示只對漢翔員工與眷屬開放,照片請見經濟部網站。如空軍預算許可預計生產(或改裝)130架F-CK-1C/D,舊有部分F-CK-1A/B將轉為部隊訓練機供台東志航基地作為飛行員轉換訓練使用。
翔昇案技術發展階段預計生產兩架技術驗證機,廠方編號分別為單座的10005與雙座的10006。其中10005機體結構仍為舊有構型,僅對航電系統進行升級驗證;而2007年出廠之10006號機則為完整構型,將包含所有機體與航電改良項目。10006號機於2007年3月27日正式公開,照片請見經濟部網站,並由現任總統陳水扁命名為雄鷹(Goshawk)戰機。
[编辑] 去蒋化爭議
2007年3月27日,中華民國总统陈水扁出席了IDF经国号「翔昇專案」战机雙座型首飛展示暨命名典禮。将完成「翔昇專案」性能提升的经国号战机命名为「雄鷹」。有媒體報導認為如此是順應「去蔣化」,將「經國號」正名為「雄鷹號」引發爭議。事實上,「雄鷹」僅能用來稱呼完成翔昇專案後的新戰機,是對於新型戰機的新命名。原先的「經國號」仍舊是經國號,與「雄鷹」是兩種不同的戰機,並未遭到改名。
[编辑] 翔昇航電
翔昇機航電系統採用英國航太系統公司(BAE Systems)的32bit飛控電腦,該電腦內建新的線傳飛控(Fly By Wire, FBW)/飛行控制模式(例如地形跟蹤)提供了更多的處理能力。BAE公司F-CK-1C/D項目經理Albert Lin表示,這種基於PowerPC處理器的32bit電腦是F-CK-1C/D採用的第4代飛控電腦,取代了A/B型上的16bit 1750標準電腦。A/B型的線傳飛控系統是三餘度數位加三餘度類比式備份,而C/D型已不需要原來的類比式備份系統。Lin表示類比式備份系統為F-CK-1A/B型提供了很好的飛控品質:「飛官們最初喜歡類比系統勝過數位系統」。Lin還表示,C/D型飛控系統及控制律的開發是AIDC的職責,BAE系統公司只是提供硬體——目前已為2架翔昇原型機提供了6台飛控電腦。
[编辑] 強漢計畫
IDF武器系統加強計畫,包括多種研發中武器,如青雲油氣彈與萬劍巡弋導彈以增加IDF除空優任務之外能具備對地打擊能力。
[编辑] 青雲
一種高效率油氣彈,是中科院研發的油氣彈,又稱[燃料空氣彈]可以殺傷大面積人員與裝備,給予大部隊或是物資集結區域毀滅性的打擊。
[编辑] 萬劍
類似美軍JOSW的距外攻擊武器,可以攜帶多種次彈械。據報載已於2006年(民國95年)初測試成功。
- 長度:約3公尺。
- 射程:300~600公里。
- 彈頭:次彈械,約100枚子母彈(於高度5,000公尺時射程達300公里,高度8,000公尺時可達600公里以上)。
- 重量:500公斤。
- 動力:鯤鵬渦輪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