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詔書是皇帝登基、大婚、親政、殯天、入繼大統、重大災變、重大革新或隆重慶典時,詔告天下所用之文書,統稱為「詔令文書」,俗稱聖旨。由於擬旨承宣的機構與功能各有不同,功用、名稱便不同。如詔書、誥命、敕命、敕諭、金榜、冊、書、符、檄文等。
目录 |
[编辑] 詔書的歷史
[编辑] 西周
詔書在西周時分為「誥命」和「敕命」兩種,原是一種訓誡勉勵的文告。
[编辑] 秦漢
秦始皇於前221年一統天下後,自以為功績勝過三皇五帝,於是定名號為皇帝,自稱為「朕」,命為制,令為詔。秦亡後,漢朝繼起,基本上承襲了秦朝的制度。而其中詔旨的寫作格式,漢代的開頭大多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某皇帝」。 東漢蔡邕在《獨斷》中有這麼一段論述:"秦承周末,為漢驅除,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並以為號。漢高祖受命,功德宜之,因而不改也……漢天子正號曰皇帝,自稱曰朕,臣民稱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詔,史官記事曰上。車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輿。所在曰行在,所居曰禁中,後曰省中。印曰璽。所至曰幸,所進曰禦。其命令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戒書。"
[编辑]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的詔令與漢代相仿,但皇帝即位詔書中多有「應天順時,受茲明命。」一語。重要原因大概是當時朝代更替頻繁,每幾十年便更替一次,使皇帝都強調其統治乃天意,他人不得違天。
[编辑] 隋唐
唐代詔令分為冊書、制書、慰勞制書、發日敕、敕旨、論事敕書、敕牒七種形式,一般由中書省起草,門下省審核頒行,其中有嚴格規定:「凡制敕宣行,大事則稱揚德澤,褒美功業,復奏而施行之。小事則署而頒之。」(《唐六典》卷8門下省「事中」條)。所以在頒行的制書之首往往是「門下」兩字,如《肅宗命皇太子監國制》開頭就是「門下,天下之本……」。而天命所歸的話往往見於皇帝的即位詔令中,與魏晉南北朝時略同。而西周時的「誥命」與「敕命」在此時專指帝王授官、封贈的命令。
[编辑] 宋
宋代的詔令雖繼承唐代,但有所變化。宋代皇帝的詔令,不論事情大小,「非經二府者,不得施行」,但此處二府係指中書門下和樞密院。詔令起草工作都是由中書門下議,學士為之,故許多重要詔令開頭與唐代一樣,都是「門下」二字。如《宋大詔令集》所載從宋太祖到宋徽宗八位皇帝的即位赦文均以門下置於篇首,同時,《宋大詔令集》中所存的詔令中,以「朕紹膺駿命」或「朕膺昊天之眷命」開頭的亦佔有相當比例。
[编辑] 元
元代以蒙古語為國語,故以「國語訓敕者曰聖旨,史臣代言者曰詔書」。蒙文和漢文詔書開頭都使用「長生天氣力裡,大福蔭護助裡,皇帝聖旨」的套語。其中「長生天氣力裡,大福蔭護助裡」是蒙文,意為「天眷命」。
[编辑] 明
明代加強中央集權,對於「天命」之說亦廣加利用。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一記載,太祖嘗言:「見人言動皆奉天而行,非敢自專也。」因而其詔書的開頭就是奉天承運。
另外,明朝規定親王、群臣上表箋,都得有「天眷命,統馭萬方」或是「天受命,君師宇內」等字樣,節日朝賀須用「天永昌」,皇帝郊祀稱自己為「嗣天子臣」,其使用的音樂頭一句就是「荷蒙天地兮,君主華夷」、皇帝結婚的納采制詞首句也是「朕承天序」,皇帝的寶璽則有「皇帝奉天之寶,奉天承運大明天子寶」字樣等等,都認為明朝政權的統治出自天意。此時也形成了非常完備的誥封制度,一至五品官員授以誥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夫人從夫品級,故世有“誥命夫人”之說。
而對於民間的祭拜天地行為則視為褻瀆神明,須杖七十,真似「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编辑] 清
清承明制,其詔書多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中間為主文,結尾則以「布告天下,咸使聞知」、「布告中外,咸使聞知」為多。詔書以外,清代還有制辭(即制書)。其開頭一般是「奉天承運皇帝制曰」云云。
[编辑] 詔書的擬寫
詔書有一定的格式,起首句一定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結尾語為「布告天下,咸使聞知」或「布告中外,咸使聞知」,中間則敘述詔告天下事件的內容。詔書由內閣擬稿,經大學士定稿進呈,皇帝批閱後,以墨筆楷書,由右至左直寫,寫在大幅黃紙上,中間及紙張接縫處鈐「皇帝之寶」璽。製作完成後的詔書稱為「詔黃」,以極其隆重而繁複的禮儀,送至天安門城樓上宣讀,象徵著布告天下。宣詔禮成,由禮部接詔,立即謄寫或雕板印刷多份,由驛道分送各地,再由地方官員接詔、宣詔。謄寫的詔書,稱為「謄黃」,雕板印刷的詔書,稱為「搨黃」。
注:“奉天承運皇帝”为一个词,奉天承運为皇帝的修饰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