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惑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迷惑龙 保护现状:化石 化石年代:晚侏羅紀 |
||||||||||||||||||||
---|---|---|---|---|---|---|---|---|---|---|---|---|---|---|---|---|---|---|---|---|
![]() |
||||||||||||||||||||
分类 | ||||||||||||||||||||
|
||||||||||||||||||||
種 | ||||||||||||||||||||
迷惑龙(学名Apatosaurus),之前被稱為雷龍,是梁龍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約140百萬年前的侏羅紀。牠們是陸地上存在的最大型生物之一,臀部約4.5米高,長約21米及體重35公噸。牠們的名字是希臘文的「骗人的蜥蜴」,這是因牠的人字形骨很像滄龍。
頸部脊骨及腳骨都比梁龍較大及重,相信是比梁龍更粗壯的恐龍,有著長頸及尾巴。在正常的運動時,尾巴會離開地面。迷惑龍的前肢有一個大爪。牠的頭顱骨首先於1975年被發現,足足比命名遲了一個世紀。
目录 |
[编辑] 古生物學
早期學者認為迷惑龍過於巨大,很難在罕地上支撐著自己的身體,故有指蜥腳下目恐龍是生活在部份身體沉在水中的地方,如沼澤。事實上,就如其親屬梁龍一樣,迷惑龍是牧草的動物,有著長頸及長尾巴作為平衡。化石腳印指牠們可能生活成群。為了消化食物,迷惑龍可能會吞下胃石,就像現今的鳥類一樣,因為牠缺乏臼齒來磨碎植物纖維。
[编辑] 頸部
迷惑龍能探頭上樹頂或河床。科學家相信迷惑龍不可能提高頸部到90°,若這樣會使血液減慢進入腦部。正常時血液由身體開始列達腦部需要兩分鐘或以上。再者,迷惑龍的頸部脊骨並非十分靈活。
[编辑] 生理學
由於迷惑龍的巨大體型及長的頸部,有指牠們的呼吸亦會有問題。假設迷惑龍像鱷魚一樣沒有橫隔膜,估計30公噸標本的死腔約184公升。
若以不同的呼吸系統來計算其潮氣量,迷惑龍不可能是爬蟲類,因為爬蟲類的潮氣量(19公升)不能取代牠的死腔。同樣地,哺乳動物的呼吸系統(225公升潮氣量)只可以提供部份新空氣。所以迷惑龍的呼吸系統可能是現今世界所不為人知的,或是像鳥類(904公升潮氣量)的,有著多個氣囊及容許空氣流動的肺部。
再者,鳥類的呼吸系統只需要約600公升的肺活量,而哺乳動物所需的2950公升則已超越所擁有的體積。迷惑龍的胸部總體積估計是1700公升,可以容納500公升四心房的心臟及900公升的肺部。而餘下的300公升則是供其他組織之用。若迷惑龍真的有著鳥類的呼吸系統及爬蟲類靜止的新陳代謝,牠只需每日消耗約262公升的水。
現時仍未知迷惑龍要吃多少食物才能滿足牠的巨大體型。但有可能是不斷的吃,只是在讓身體體溫下降、飲水或除去寄生蟲時才會停止。有揣測指迷惑龍是站立睡覺的。牠們可能是以其巨大體型及族群行為去制止捕獵者。
[编辑] 嘴唇
羅伯特·巴克(Robert Bakker)認為迷惑龍可能有著像駝鹿一般厚的嘴唇。
[编辑] 尾巴
一項就迷惑龍尾巴的電腦模擬發現,牠的尾巴是非常長及尖端細,彷似一條鞭子。因而認為蜥腳下目恐龍可以發出200分貝的聲響,可以與大炮相比。[1]
[编辑] 分類
迷惑龍與梁龍、重龍及地震龍同是梁龍科的成員,但與牠們卻不甚相近而被分類在迷惑龍亞科之下。[2][3]
[编辑] 迷惑龍與雷龍
於1877年,馬什公布了他發現的埃阿斯迷惑龍。他於1879年再公布另一個更為完整的標本。他估計後者是一個新屬並命名為秀麗雷龍(Brontosaurus excelsus)。於1903年,有發現指秀麗雷龍其實是一頭成年的迷惑龍,由於迷惑龍首先被公布,故其名稱是優先的名稱。雷龍所以降級成為異名。於1970年代發現,廣為人知的雷龍圖片事實上是秀麗迷惑龍(Apatosaurus excelsus)加上圓頂龍的頭部。[4]
[编辑] 內部連結
[编辑] 註腳
- ↑ "Dinosaur in Motion", Discover November 1997
- ↑ Taylor, M.P. & Naish, D. 2005. The phylogenetic taxonomy of Diplodocoidea (Dinosauria: Sauropoda). PaleoBios 25(2): 1-7.
- ↑ Harris, J.D. 2006. The significance of Suuwassea emiliae (Dinosauria: Sauropoda) for flagellicaudatan intrarelationships and evolution.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4(2): 185–198.
- ↑ McIntosh JS. & Berman DS. (1975): Description of the palate and lower jaw of the sauropod dinosaur Diplodocus (Reptilia: Saurischia) with remarks on the nature of the skull of Apatosaurus.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49(1): 187-199
[编辑] 參考
Frank V. Paladino, James R. Spotila, Peter Dodson [1997]. "34: A Blueprint for Giants: Modeling the Physiology of Large Dinosaurs", James O. Farlow and M.K. Brett-Surman The Complete Dinosaur (in English), 491-504,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0253333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