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 河北省 邯郸市 | |
因甘山至此而尽得名 | |
邯郸在河北省的位置 | |
中心坐标 北纬36度36分42秒,东经114度29分11秒 | |
国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省 | 河北 |
---|---|
行政级别 | 地级市 |
正式设市 | 1952年 |
建城 | 战国时期 |
面積 | |
- 總面積 | 12,000 km² |
- 市区 | 457 km² |
- 建成区(2004) | 102 km² |
海拔 | 33-1899 m |
人口 | |
- 总人口(2004) | 849.9 万人 |
- 人口密度 | 708 人/km² |
- 市区人口(2004) | 139.12 万人 |
- 市区人口密度 | 3044 人/km² |
- 市区非农业人口(2004) | 117.65 万人 |
经济 | |
- GDP(2005) | 1166.5亿 元 |
- 人均GDP | 13449 元 |
- 市区GDP(2004) | 272.9867亿 元 |
- 市区人均GDP | 19687 元 |
电话区号 | 310 |
邮政编码 | 056000 |
车牌编号 | 冀D |
中国行政区划代码 | 130400 |
市花 | 月季 |
官方网站: http://www.hd.cn/ |
邯郸,是河北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河北省最南部,京广铁路线上,地处北纬36。21’--44’,东经114。03’--40’之间,与晋、鲁、豫三省接壤,总面积1.2万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457平方千米。邯郸是河北南部钢铁、纺织、电子基地。战国时赵王城遗址在市区西南,古赵王阅兵之台——“武灵丛台”在市中心中华路上,现已建成一座综合性公园。
目录 |
[编辑] 历史
邯郸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谷梁传》(“襄公二十七年:故出奔晋,织絇邯郸,终身不言卫。”)。古称邯(赵邯郸县。从邑,甘声。――《说文》。朱曰:“今直隶广平府邯郸县,甘地有邯山。”)是战国时赵国的国都,后改称邯郸,《后汉书·光武纪》注:“邯,山名。郸,尽也。邯山至此而尽。城郭字皆从邑,因以名焉。”有三千年的历史。邯郸早在春秋时代已是列国争夺的重要城堡。先属魏,后归晋。自公元前386年赵国从中牟迁国都于邯郸,至秦灭赵,达158年之久。秦为邯郸郡治所,至汉末仍为全国五大都城之一,城区面积13.6平方公里,人口有15万之多;手工业、商业和冶铁铸造发达,有“冶铁都”之称。三国后渐衰,唐朝时期,今天邯郸境内的大名府逐渐崛起,成为“河北重镇”、“畿辅八府之首”,宋代又晋升为京都开封的陪都。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沦为建筑面积不过1平方公里,人口约2.8万人的商业集镇。1945年设市,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所在地。1949年降为镇。1952年复析邯郸县设市,1956年将峰峰市并入。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目前在日用瓷生产方面已经超过唐山,成为北方最大的瓷都。邯郸火车站广场设胡服骑射铜像,候车大厅的壁画展现了有关邯郸的历史成语故事,包括:“胡服骑射”、“负荆请罪”、“围魏救赵”、“邯郸学步”、“黄粱一梦”等。
[编辑] 地理
邯郸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高差悬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京广铁路为界,西部为中、低山丘陵地貌,东部为华北平原。海拨最高1898.7米,最低 32.7米。属温带半温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3.8度,降水量平均550毫米左右,无霜期180-200天。市境内西倚太行山,东临滏阳河,其支流牤牛河、沁河、渚河、输元河皆流经市区。
[编辑] 行政区划
[编辑] 教育
[编辑] 大学
[编辑] 中学
- 邯郸市第一中学
- 邯郸市第二中学
- 邯郸市第三中学
- 邯郸市第四中学
- 邯郸市第十一中学
- 邯郸市煤指第一中学
- 武安市第三中学
- 永年县第一中学
- 邯郸县第一中学
- 峰峰春光中学
- 武安市第三中学
- 涉县第二中学
- 成安县第一中学
- 临漳县第一中学
- 邱县第一中学(试办)
[编辑] 小学
- 邯郸市实验小学
- 邯山区实验小学
- 邯郸市西关小学
- 邯郸市南城街小学
[编辑] 英语专门學校
按曾在当地任教的外籍老师排名
- 邯郸莱克教育集团
- 河北邯郸外国语学校
- 邯郸创A英语学校
- 邯郸枫叶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