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羅哈航空243號班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羅哈航空243號班機 | |||
---|---|---|---|
阿羅哈航空243號班機在卡富魯伊機場機場著陸後的照片,可見機身破了一個大洞。 |
|||
摘要 | |||
日期 | 1988年4月28日 | ||
種類 | 維修不善導致金屬疲勞, 瞬間失壓 |
||
地點 | 卡富魯伊, 夏威夷 | ||
罹難人數 | 1 | ||
受傷人數 | 65 | ||
航機 | |||
機型 | 波音737-200 | ||
航空公司 | 阿羅哈航空 | ||
註冊編號 | N73711 | ||
乘客人數 | 89 | ||
機員人數 | 5 | ||
生還人數 | 93 |
阿羅哈航空243號班機是一班定期航班,來往夏威夷的希洛島和檀香山,使用波音737-200型客機飛行。在1988年4月28日,飛機在飛行途中發生瞬間失壓(explosive decompression)現象,令飛機嚴重損毀,但最後飛機也能成功在茂宜島的卡富魯伊機場安全著陸。一名機組人員被拋出機艙外,而其餘65名機組人員和乘客則受傷。令人意外的是,這種損毀不但沒有令客機解體,而且機上大多數人生還,被認為是史無前例的。
目录 |
[编辑] 資料
在1988年4月28日,飛機(編號N73711)在當地時間13:25從希洛國際機場起飛,前往檀香山。飛機載有89名乘客和5名機員,飛機在起飛和爬升時並沒有異象。
大約在13:48,飛機到達平常航行高度24,000呎(7,300米),距離卡富魯伊東南偏南23海哩(43公里)。一小塊左邊的天花板破裂,導致瞬間失壓,令一大塊天花板撕裂。被撕裂的天花板由駕駛室後方一直到接近機翼的位置。
當時,機師馬德林·湯普健斯(Madeline Tompkins)的頭部被扯向後,她也看見機艙和駕駛艙好像已經分離。機長羅拔·舒安史迪甸拿(Robert Schornsteimer)回後望時,在本來是頭等艙的天花板上看見天空。湯普健斯立即聯絡卡富魯伊機場要求宣佈緊急狀態。
在瞬間失壓的同時,機艙服務員主管卡拉芭尼·蘭辛(Clarabelle Lansing),站在飛機第五排座位的位置,收集客人的杯子。根據乘客的描述,蘭辛被氣流扯至機內一個小洞,然後再被拋出機艙外。
航機的部份設計了可控制範圍機身破裂區(controlled area breakaway zones),用來舒緩飛行時所承受的壓力。此設計的目的是令飛機減低失壓的情況至可控制的水平,儘量保持機體的完整性。不過當時飛機的機齡已經十分高,再加上機身嚴重鏽蝕的情況下,令鉚釘的壓力增加至不能承受的水平。在以上情況的配合下,呈現了飛機設計上的問題:當第一個控制區損毀時,根據小型破裂理论(small rupture theory),未能解決小問題會導致問題迅速惡化。這原理也稱「拉鍊效應」(zipper effect)。
空中服務員米歇爾·康達(Michelle Honda),當時站在第十五排和第十六排之間。失壓發生時,她被猛烈地拋向地下。雖然如此,她最後也能爬起,走到較前的位置,協助平伏受驚乘客的情緒。空中服務員珍恩·佐滕富田(Jane Sato-Tomita),當時站在前面的位置,被脫落的殘骸擊中受傷,也同樣地被拋到地上。她在其他乘客的緊握下,安全着陸。
飛機在當地時間13:58緊急着陸於卡富魯伊機場02跑道。事件中,有65名乘客受傷,當中人傷劫嚴重,客機嚴重毀爛。奇蹟的是,這次事件只有一人死亡,而其餘乘客全部生還,令地面控制的人疑惑。當時地面的人這樣問:
- "阿羅哈243,你是否還活着?(Aloha 243, are you still up?)"
這條問題也在塔台問過一次,不過是用來詢問阿羅哈243班機是否仍然保持通訊,而不是是否還在空中。
[编辑] 事件後
在事件後,美國國家交通安全局(NTSB)展開全面調查。最後總結出意外是由裂縫生鏽導致金屬疲勞引起[1](飛機經常在帶鹽水的空氣環境下操作)。最根本的原因在於黏合鋁片的鋁片黏合劑失去效用,而這個問題早在飛機製造時已經出現。當黏合劑失去效用時,水份就能進入空隙,繼而開始生鏽。因為生鏽的部份體積比下層的金屬大,兩片金屬片被迫分離,令連接位上的鉚釘承受額外的壓力。同時機齡也是今次事件的關鍵,當年客機已使用了19年,同時已經作了超過80,000次的飛行,超過了設計時預計的75,000次飛行。結果,當時所有美國主要的航空公司都決定淘汰老舊的客機,以防事件重演。同時规定飛機到了某個時期,會接受額外的維修檢驗。
根據美國國家交通安全局官方的報告,指出有一名乘客登機時發覺機身有裂紋,可能構成危險,但沒有通知任何人。裂紋位於登機門附近的位置,此裂紋很可能就是飛機經過超過89,000次飛行所造成的金屬疲勞,因為這是短程路線,一天可以多次往返,而當時在全世界的737客機中,它的飛行次數屬第二高。
後來,美國眾議院在1988年通過飛行安全研究法案(Aviation Safety Research Act),以避免事件重演。這法案提供更嚴謹的研究,來斷定將來的空難可能原因。
事件中的兩名機師後來繼續在航空公司工作,羅拔·舒安史迪甸拿在2005年8月退休,而馬德林·湯普健斯則仍然是其中一條航線上的波音737-700客機機長。
[编辑] 客機命運
因為飛機的糟糕狀態,飛機在卡富魯伊被茂宜的金屬回收人員運往當地解体。而其中一條安全帶,和一批飛機在解体場拍攝回來的相片,現在存放於茂宜島上的紙飛機博物館(Paper Airplane Museum)。
[编辑] 相關產物和紀念
電影《九霄驚魂》(Miracle Landing)就是根據這次事件拍攝而成。
國家地理頻道紀錄片系列《空難調查》(台灣譯《空中浩劫》,Air Crash Investigation)也回顧了這次事件,片中訪問了一些生還者,和模擬事發經過。
在1996年,蘭辛紀念公園在檀香山國際機場落成,鄰近阿羅哈航空的登機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