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陈鹤琴(1892年3月5日,浙江上虞--1982年12月30日,江苏南京),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
1892年3月5日生于浙江省上虞县百官镇。1906年入杭州美北浸礼会所办的蕙兰中学读书。1911年春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同年秋转入北京清华学堂(1928年改名清华大学)。1914年赴美国留学,先在霍普金斯大学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求学,获教育硕士学位。1919年8月回国,执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改为国立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教育科,讲授心理学、儿童教育学,曾任教务部主任。1927年任晓庄师范学校指导员及第二院院长。同年任南京特别市教育局学校教育科科长。1928年至1939年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1940年至1945年在江西泰和创办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后改为国立。1945年,在上海创办市立幼稚师范学校。1949年,由原东南大学为基础在1927年组建的中央大学改名南京大学,任南京大学师范学院院长。1952年,以南京大学师范学院为基础,并入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有关系科组建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改名南京师范大学),任南京师范学院首任院长,兼幼教系主任。曾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和江苏省心理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1982年12月30日在南京病逝。
[编辑] 事略
- 1919年后在南京高师教育科期间,建立教育实验区,为推广小学教育作实验。与陶行知、廖世承、陆志韦、郑晓沧、俞子夷、涂羽卿等人共同倡导新教育,大力提倡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自治精神。1920年春,任新教育共进社英文书记。1921年12月与陶行知等人组成中华教育改进社。
- 1921年7月与廖世承合著的《比奈西蒙智力测验法》和《比奈西蒙智力测验材料》,由南高教育科出版,列为南高师丛书之一。同时编制中小学各项科目的各种测验,推动教育测验运动的开展。
- 1921年8月中华心理学会在南京成立,任学会总务股主任。
- 1922年出版《语体文应用字汇》,为第一本汉字查频资料,开创了中国汉字字量的科学研究。对编写小学课本和普及教育起了推动作用,也为陶行知、朱经农编写《平民千字课》课本提供了用字依据。
- 1923年在南京鼓楼自家客厅创建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幼稚园,1924年获东大教育科主任徐养秋支持,扩建为“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科实验幼稚园”——“南京鼓楼幼稚园”,邀请东大教育科美籍讲师洛林斯为顾问,陈鹤琴任园长,张宗麟协助研究工作,和东大教授陆志韦、张子高、涂羽卿、董任坚和附中音乐教师甘梦丹组成董事会。鼓楼幼稚园成为中国最早的幼稚教育实验中心,在教具、教材、教法等方面的试验结果成为国民政府教育部1932年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基础。
- 1928年后,在南京创办了5个实验学校和幼稚园,后在上海创办了7所小学和附设幼稚园。
- 1929年,与陶行知合作,以南京五区实验学校为基础,发起建立中华儿童教育社,发展成为中国研究和推动儿童教育的中心。
- 1940年,在江西创办中国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实验幼稚师范学校,1943年,江西幼师改为国立,并增设幼稚师范专修科。
- 1949年5月曾先后两次遭国民政府当局逮捕,经上海五位大学校长联合营救获释。1958年后开始受到中国政府当局批判,文革中受迫害。
- 陈鹤琴为中国幼儿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创立了中国化的幼儿教育和幼儿师范教育的完整体系:从托儿所、婴儿院开始手,到幼儿园和小学;在师资培养方面创办中等幼师和高等幼师专科学校。为配合幼儿教育与儿童教育的需要,创办了儿童玩具、教具厂,根据儿童心理的发展程序,制作了多种型式的玩具与教具。为丰富儿童的知识,编辑出版了不少儿童课外读物,如《中国历史故事丛书》、《小学自然故事丛书》等。并为幼教、小教界主编了多种辅导性刊物,如《幼稚教育》、《儿童教育》、《小学教师》、《活教育》与《新儿童教育》等。为推广与普及关于幼儿教育和儿童教育,创办与领导了中国幼稚教育社、中华儿童教育社,通过学术团体的活动,对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进行了辅导。
[编辑] 主要著作
- 《儿童心理之研究》(1925)
- 《家庭教育》(1925)
- 《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