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希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编辑] 生平
十六歲考上北大預科,師從沈尹默、沈兼士,課本有《文心雕龍》、《呂氏春秋》、《淮南子》、顧炎武《日知錄》、章太炎《國故論衡》、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等,並自修《宋儒學案》與《明儒學案》。陶希聖對那時的北大回憶:「民國初年,貴族子弟仍然不少,文科那邊有一個學生坐自用人力車來上課……兩院一堂是八大胡同(當時的妓院集中地)受歡迎的重要的顧客。兩院是國會的參眾兩院,一堂就是北京大學——京師大學堂。」抗战前任北大教授,1938年12月,随汪精衛出走河内前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39年8月,赴上海参加汪日谈判,1940年1月与高宗武脱离汪组织,在香港联名揭发汪日密约。后留港办“国际通讯”。陶希聖與胡適有交情,當年陶捲入“汪日密約”中進退失據時,惟一想到可以寫信表達心聲的人就是胡適。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軍攻陷香港、九龍,1942年初逃离香港,经韶关、桂林回归重庆,任侍从室第二处第五组组长。1949年,随国民政府赴台湾。作家李敖形容他“長得小眼方臉,面似京戲中的曹操,講話深沉多伏筆。是我所見過的城府最深的人物。”陶希圣曾在《八十自序》中审度自己:“区区一生,以读书、作文、演说、辩论为业,人自称为讲学我志在求学。人自命为从政者,我志在论政。我不求名,甚至自毁其名,而名益彰。……我无以为报,只是常抱一颗感谢的心。庶可遥望论语‘学不厌,教不倦,不怨天,不尤人’之境界”。陶希圣曾經創立著名“食貨學派”,顧頡剛說他是“研究社會經濟史最早的大師級人物”。20世纪第一部关于唐代社会史研究专著《唐代社会概略》系陶的学友黄现璠著,陶希圣为之序。陶希圣于1988年6月27日在台北逝世,享年九十岁。
《嗩吶煙塵》一書則是寫陶希圣外孫沈寧寫陶希聖、萬冰如夫婦與女兒陶琴薰為主軸的核心家庭生活,書中寫盡吃人的封建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