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愛茜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北太平洋上曾有多個熱帶氣旋以愛茜(Elsie)命名,以下指1975年出現的颱風愛茜。
4級 超級颱風 (SSHS) | |||||
---|---|---|---|---|---|
形成 | 1975年10月8日 | ||||
消散 | 1975年10月15日 | ||||
最高風速 |
|
||||
最低氣壓 | 900 hPa | ||||
財產損失 | 不詳 | ||||
死亡人數 | 0 | ||||
影響地區 | 台灣、香港、廣東 | ||||
是為1975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份 |
發生於1975年的颱風愛茜(Typhoon Elsie),是少數在十月正面吹襲香港的颱風。愛茜在1975年10月14日在皇家香港天文台以南二十七海里處掠過,香港為愛茜懸掛10號颶風訊號接近三小時。期間香港部份地方錄得颶風,大部份地方則錄得烈風。愛茜在香港並未造成嚴重破壞,襲港期間有四十六人受傷,無人身亡。
目录 |
[编辑] 形成及途徑
1975年10月9日,一熱帶低氣壓在關島西南偏西約四百浬處形成,向西北偏西移動,並在10月10日加強為一強烈熱帶風暴,命名為愛茜。10月11日,愛茜加強成一颱風,並在之後一天內爆炸性加強,其中心風速氣壓在二十四小時內下降69毫巴至900毫巴;中心風速則增加至每小時130海浬。隨後愛茜橫過巴斯海峽進入南中國海。其強度有所減弱,最高風速約為110海浬,環流直為三百海浬。進入南中國海以後,愛茜受向西伸展之熱帶副高引導,轉向較偏西方向移動,橫過南中國海北部。
[编辑] 吹襲香港過程
皇家香港天文台於10月12日下午10時45分懸掛1號戒備訊號,當時愛茜位於香港東南偏南400海浬的南中國海上,向西北偏西以8海浬移動。至10月13日下午8時改掛3號強風訊號,當時愛茜正集結在香港東南偏東約190海浬之南中國海上。天文台同時提醒公眾,愛茜將維持強度,並可能相當接近香港。10月14日早上4時30分,香港天文台改掛8號西北烈風或暴風訊號,愛茜正為於香港東南偏東一百海浬。至上午9時,愛茜位於香港東南偏東約70海浬,香港開始錄得烈風。其後愛茜仍然維持其組織及移動方向,至上午11時,愛茜離香港只有40海浬,天文台改懸9號烈風或暴風增強訊號。下午2時15分,跡象顯示愛茜將在港島以南之香港水域內掠過,天文台改掛10號颶風訊號。愛茜在2時30分最接近香港,其中心位於天文台以南27海浬,向西以11海浬移動。期間香港南部及高地錄得颶風。大老山風速為70海浬,陣風97海浬。赤柱風速為76海浬,陣風達118海浬。天文台最低氣壓為996.2毫巴。由於受位於中國大陸之反氣旋帶來的冷空氣入侵,愛茜正迅速減弱。天文台在下午5時05分改掛8號東南烈風或暴風訊號,然後在8時10分改掛3號強風訊號,當時愛茜在香港西南40海浬。之後愛茜進一步減弱為一熱帶風暴,並在當天晚上10時左右在廣東西部電白附近登陸。天文台於10月15日上午2時除下所有風球。
在愛茜襲港期間,大老山及港島南部分別錄得2小時及4小時颶風。香港大部份地區錄得烈風。風暴吹襲香港時因為正值天文低潮,港內並無錄得明顯風暴潮。
[编辑] 影響及傷亡
愛茜並未帶來嚴重財產及人命損失。港口內有五艘遠洋船隻拖錨。陸上有四十六人為雜物及倒塌棚架所傷,惟無人命傷亡。超過一千人進入避風中心。
之前: 颱風露絲 (1971年) |
引致香港天文台發出十號颶風信號的颱風 | 之後: 颱風荷貝 (1979年) |
[编辑] 外部链接
页面分类: 需要圖像的熱帶氣旋條目 | 香港風災 | 香港1970年代 | 太平洋颱風季 | 1975年太平洋颱風季 | 197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