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31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自V-150S裝甲人員運輸車在1981年引進台灣後,台灣陸軍一直在引進更多更先進的輪型裝甲車中搖擺不定,1986年起戰車發展中心派遣優秀工程師前往愛爾蘭學習,學成歸國後的成果,就是在1992年與1993年各完成一輛原型車,並直到1997年才正式公開CM-31 6X6輪型裝甲車(簡稱:輪裝車)。
CM-31的車頭具有大斜面,防護力可抵抗14.5毫米穿甲彈的攻擊,對於雷達的反射也有一定的成果,帶一些匿蹤的性能。採用一具康明思6CTA8.3型6V柴油發動機,最大出力350匹馬力,安置在可快速拆修的防震底座上,讓戰鬥重量達16噸的CM-31的最高路速可達100km/h。CM-31左側有三個步槍射口,右側有兩個,因被排煙管所佔據。內部步兵艙以面對面方式,各有5個單兵座位,因此CM-31可搭乘10員全副武裝的士兵,另外還有車長與駕駛各一員,而在駕駛艙與步兵艙之間的空間,必要時可再裝載3員士兵或一個攜帶通信裝備的士兵。
CM-31有獨立6輪懸吊系統搭配電腦胎壓自動管理,在越野時、在平面道路,都可發揮高平穩度的性能。在車尾兩側各有一具槳葉,因此CM-31應具有浮渡性能。
CM-31雖然外型與性能皆不比國外同級產品差,但台灣陸軍還是沒下單量產,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認為CM-31屬6X6規格,改裝空間不足,推敲起來,CM-31只能充當裝甲人員運輸車等任務,但陸軍擁有大量M-113與CM-21,又因精實案之故,並不缺乏此類裝甲車,陸軍真正需要的是替補M-41輕戰車的裝甲車,也就是以8X8規格搭配90或105毫米低膛壓砲的輪砲車,因此CM-31曇花一現,只停留在原型車(Prototype)階段。
CM-31原型車最後生產了兩台,一號原型車後擔任陸射型天劍一型系統載具,二號原型車在展示後由於總統府配置的V-150四輪裝甲車發生了漏水事件,因此陸軍將二號原型車稍作整備之後移交給總統府擔任元首警急狀態時座車。
CM-31曾經擔任陸射天劍一型系統的載具,成為防空飛彈車,只是陸射天劍一型系統曾經安裝在悍馬車、中型載重車上,此後陸射天劍一型系統小量撥交給空軍防砲部隊時,是採用中型載重車為載具,CM-31衍生的防空飛彈車,也只能胎死腹中了。
![]() |
---|
CM-11 | CM-12 | CM-21 | CM-22 | CM-23 | CM-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