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68 155毫米加榴砲 (台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國造M-68 155毫米加榴砲其實沒有正式名稱,該砲是仿製以色列製的M-68 155毫米加榴砲,仿製成功後沒有進入量產,整個過程約在1976年至1980年(民國65年至69年),因此暫稱為國造M-68 155毫米加榴砲。此砲在中華民國火砲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與貢獻。
[编辑] 歷史
M-68 155毫米加榴砲並非台灣的制式武器,而是新加坡來台灣代訓的星光部隊之砲兵所擁有的,此砲比那時國軍現有的美援火砲要優異許多,因此軍方便有意仿製。
這項工作交給剛完成T-65 155毫米榴彈砲研製的陳笏上校,由於並非本軍武器,陳笏與其同仁也只能先就該砲外觀進行測繪,至1977年1月完成砲身與砲架藍圖,開始實際研製。由於無實樣可供研究,其平衡機與制退複進機構也與以往美式火砲不同,故開發進度緩慢,直到1977年11月,才從星光部隊借到一門實砲拆裝研究。該砲一借到之後,陳笏上校立即將之拆卸並安裝到已經完成仿製的砲組件及砲架上,並進行試射,測試的結果是十分正常。
此砲雖然大部的問題皆已經解決,但其膛線是屬於變纏度,需要專門儀器才能測量。因此,此砲研發又中斷一陣,原因是要等待聯勤202廠的41案完成。41案就是擴充202廠的火砲生產能量,目標就是年產100門105毫米榴彈砲,進料之後直到火砲總裝完成無需假手他人。陳笏上校推動41案極力,也有雄心,特別爭取花錢採購了德製拔絲機,使得41案有能力處理到240毫米口徑的火砲,41案不止是砲兵武器,戰車炮,高射炮,迫擊炮,艦炮,空用機炮皆有能力,就看使用的人有無能力把機具的性能發揮出來。41案分為砲身所(前身就是11所,也就是無後座力砲所),砲架所,制退複進機所,熱處理廠,砲身自緊廠,辦公大樓等。共採購機具130餘台,儀器30餘部,量具54件,刀具297項共4088件。41案總經費為7億3120萬元,全案在68年8月15日完工。
等到41案購進內膛測量儀後,M-68就沒有重大困難了。M-68 155毫米加榴砲另外有兩個特點,就是清膛器與砲口制退器,這是以往美式火砲所沒有的,陳笏上校在清膛器的技術上很傷腦筋,直到因41案前往德國參觀萊茵兵工廠的砲身自緊技術時,偷學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