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韪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年—1916年),美北长老会派至中國的传教士,在中国生活了62年(1850年—1916年,期間有4年时间不在中国),曾长期担任中国著名教育机构北京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的负责人,是当时在华外国人中的”中国通”。
[编辑] 生平
丁韪良1827年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一个牧师家庭。1850年抵华,在宁波传教10年。他主张发展世俗教育影响中国,使中國接受基督教文化。1863年移居北京后,传教之余翻译美国人惠顿的《万国公法》,该书受到恭亲王奕訢的赏识,由总理衙门拨专款付印出版。1869年,在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推荐下,丁韪良辞去了美北长老会的职务、出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
1898年12月31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学,在李鸿章推荐下,光绪皇帝任命他为京师大学堂首任总教习,授二品顶戴。所以他是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的首任校长。当着全体中外来宾的面,丁韪良向孔子鞠躬,因此他在不少西方人眼里,成了神的叛徒。然而,目前在北京大學的校史上,並未承認丁韙良為首任校長,他們所承認的首任校長是當時為管學大臣的孫家鼐,也是光緒皇帝的老師。見北京大學網站:http://www.pku.edu.cn/about/deans.htm#sjn
1916年12月17日,丁韪良在北京去世,葬於西直门外的一块墓地。
[编辑] 著作
- 《花甲记忆》(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