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1924年~1989年,China National Amateur Athletic Federation),中国民国时期全国性体育运动的领导组织,对外即代表“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其宗旨是推展全民体育、发扬业余运动精神、提高运动技术水准、加强国际体育联系。
目录 |
[编辑] 历史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最早可以追溯到到1910年(十月十八日)由唐绍仪、伍廷芳、王正廷、张伯苓等发起成立“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当时因应在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成立的体育机构,参加首届全运会的有华南、华北、武汉、吴宁、上海五单位参加,这也是“中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原始名称,其筹备会的组织被视为是中国一个全国性的体育团体,也是当时中国全国性体育组织的的雏形。
1922年(民国11年)4月3日成立“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机构的英语名称为“China National Amateur Athletic Federation”, “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1922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21届年会获得承认即代表“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至此,“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成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体育组织性机构,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和“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均由中国外交部长王正廷兼任。
1924年(民国13年)7月,“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正式成立,并取代原有之“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一切职能,对外代表“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机构的英语名称继续使用“China National Amateur Athletic Federation”,两会主席均由王正廷担任。
[编辑] 国共内战以后
中国 国民政权时期(1912~1949),代表全国性的体育组织机构即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随着国共内战的结束,中国实际进入分治状态,即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台湾的中华民国,全国性体育组织机构发生变化,对外交流方面特别是代表中国的国际奥委会的席位问题,两岸问题、“两个中国问题”在体育方面成为敏感话题,至此存在着两个全国性的体育组织机构,与此同时组织机构的名称发生变化。
[编辑] 台湾
由于国共内战的失败,国民党政权撤退到台湾,“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驻地由南京迁至台北。1974年(民國 62年) 7 月17日,对“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进行全面改组,一是将“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更名为“中华民国体育协进会”,二是将“中华奥林匹克委员会”与中华民国体育协进会分离,分别由徐亨及黎玉玺主持国际及国内体育活动,1989年(民国78年)12月23日“中华民国体育协进会”更名为“中华民国体育运动总会”,英语名称“Republic of China Sports Federation”(ROCSF)。
[编辑] 大陆
大陆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新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英语名称“All-China Sports Federation”(ACSF),属于非政府的群众性体育组织,官方的体育管理机构为“国家体育总局”;1979年10月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名古屋会议通过决议,正式承认其代表中国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席位即“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