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历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傳統曆法,是中国各地仍然使用的各种曆法,汉族地区使用的農曆又称夏曆,是一种陰陽合曆,以月相定月份,以太阳定年周期。以太阳和月亮同时升起,因而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朔日为每月的开始,每月长短根据月相不同,可能为30日或29日,12个月为一年。将太阳年划分为24个节气,第1、3、……23等奇数为“节”,第2、4、……24为“气”,或“中气”。由于太阳年周期和以月相为周期的12个月不一致,约隔每四年增加一个月,增加到没有中气的月后面,如2004年夏曆二月只有一个节“惊蛰”,没有气,将闰月增加到二月后为闰二月。每年的闰月位置都不太一致。
从古代起,每个朝代都要“立正朔”,夏朝时,以冬至月为正月,按干支记年法是第一个月,即“子”月;商朝改正朔,推后一月,周朝又改正朔,又推后一月,汉朝定立太初曆,以后每朝虽然仍然立正朔,但民间不再改变,始终以正月为新年,但“子”月仍然维持在11月。
每位皇帝即位时,要改年号纪年,有时兴之所至随时改年号,但从明朝开始,皇帝在位时不再改年号,但新皇帝即位时仍然要改,这种纪年法的缺陷是上一位皇帝的末年和下一位皇帝的元年吻合,如“同治14年”就是“光绪元年”,因为这一年是上一位皇帝去世,下一位皇帝即位的同一年。可是干支纪年始终维持,除了清代的康熙,没有一位皇帝在位超过60年,所以只要说某皇帝年号和干支,年代就相当清楚,如“光绪乙亥”就是同治十四年或光绪元年或1875年,同治在位期间没有过乙亥年。
1911年辛亥革命后,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但曆法采用公曆,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直接和国际接轨,采用公曆纪年,称为“公元”以冲淡其宗教意义,但夏曆仍然在广大农村和计算传统节日时使用。在台湾仍然用民国纪年,2004年为“民国93年”,但由于现代社会的国际来往增多,商业、外交多使用公曆,只是钞票印刷,国家公文仍用民国纪年。
中国的藏族有自己的藏曆,基本和夏曆一致,只是干支纪年天干用阴阳铁木水火土,地支直接用生肖,所以2004年是藏曆阳木猴年。纪月和中国农曆不一致的地方是以望日,即月圆之日固定在每月15日,月初不一定是朔日,而且一个月以太阴日定日子,必须每个月30天,所以和太阳日有区别,中间会有缺日或重日,如某月没有初二或有两天都是14日等,和中国农曆可能相差一两天,闰月的设置也不一致,所以藏曆新年有时和夏曆重合,有时差一天或差一月。
中国的傣族有自己的曆法,基本和夏曆相似,但以公元639年春分开始纪年,每年第一个月为六月,相当农曆三月,闰月固定在九月(即每年的第四月后),也采用干支纪年、生肖和节气,傣曆一月为立冬月,但新年定为清明后第7天,即为“泼水节”,庆祝活动持续达3-5天。
中国其他民族有自己的节日,如苗族四月八,壮族三月三,白族三月街等,都是以夏曆为依据。汉族的传统节日如新年(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盂兰盆节、中秋节等都是以夏曆为依据。
以前朝鲜、日本、越南都使用夏曆,在进入现代逐渐都改为世界使用较为广泛的公曆,但许多民间节日都依照夏曆推算,尤其是占卜算命,在上述各国仍然使用夏曆。
与历法/授时系统相关主题 |
傳統曆法:岁星纪年 | 太岁纪年 | 天干 | 地支 | 希伯來曆 | 伊斯蘭曆 | 瑪雅曆 | 藏曆 | 農曆 | 佛曆 | 儒略曆 | 儒略改革曆 | 中國聖曆 | 日本曆 | 印度曆 | 伊朗曆 | 馬拉亞姆曆 | 瑣羅亞斯德教曆法 |
参见: 历法、授时与时间相关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