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中国内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完全可以合并到中国大陆--百無一用是書生 (☎) 02:18 2005年3月21日 (UTC)
- 一直到目前,我是這樣理解的:中國大陸是跟台灣相對的概念(也很適合台灣島的視角),是一個自然地理概念,但也轉用為一個政治概念,即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非官方色彩的中性稱呼(就好像地理兼政治名詞「台灣」也轉指中華民國),這在兩岸都是有官方默契的;中國內地則是跟港澳相對的概念(也很適合港澳自由港及貿易中心的視角),是一個經濟地理兼政治概念。在1997年前,這兩個概念指代的地域是一致的,即中國的22個省、5個自治區和4個(當時是3個)直轄市;而港澳並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或中華民國(台灣)的有效行政區內。
- 但是港澳回歸(或曰主權移交)以後,我總覺得提到「中國大陸」這個詞時,是包括港澳在內的。除了個人的直觀感覺外,也有兩項支持性的道理。就地理義涵來講,「中國大陸」本來就應當包括港澳:儘管香港本島及附屬島嶼以及澳門的兩個島都四面環水,但也並無海峽與亞歐陸地相隔;這就好像人們通常不會說崇明島是在中國大陸之外。而就政治概念來講,由於港澳回歸,也使得「中國大陸」(即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國內地」的涵指有所不同,而同時「中國大陸」政治意涵的擴大,也使其地理與政治涵義趨向一致(剩下唯一的區別是海南島與南海諸島,國外網站時常會看到關於PRC的地圖缺掉海南島)。
- 當然在台灣,人們似乎還是傾向使用舊有概念:用「中國大陸」指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又同時指代中國的22個省、5個自治區和4個直轄市(即「中國內地」)。其中一個可能的解釋是,中華民國政府的法統仍然存在(聯合國的決議並不俱備超國家的國際法地位),中華民國繼承清帝國(清帝退位緊隨中華民國正式成立,國家文案也已交接),但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未繼承中華民國,也不是中華民國的另立中央政府,所以港澳主權只是移交,並未回歸原清帝國的正統繼承者。
- 回到實際生活,當初之所以創建「中國內地」這個條目,是覺得在論述經濟概念時(比如經濟統計、貿易關係、國際會員等),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替代「中國內地」這個實質獨立的經濟實體不太妥當。比如說,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公報,2004年中國的22個省、5個自治區和4個直轄市的國內生產總值是136515億人民幣,糧食產量是46947萬噸。在國內可以簡單說「2004年全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6515億元」或者「2004年全國糧食總產是46947萬噸」,但是在維基說「2004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是136515億元人民幣」或「2004年中國糧食總產達到46947萬噸」就有失準確,相信也違背多數中國人的信念(即中國不只是這22個省、5個自治區和4個直轄市)而引起異見,也自棄立場。如果說「2004年中國大陸的國內生產總值是136515億元人民幣」,好像不如說「2004年中國內地的國內生產總值是136515億元人民幣」準確一些,尤其當這些數據跟香港的經濟資料並列時,更顯不妥。
- 驚訝的是,竟然沒有這個「中國內地」的條目,重定向也沒有。當時也不想去騷擾「中國大陸」頁面,引起兩岸可能的再次爭論。關於中國經濟的一些概念,我也提出一些規劃與清晰建議,放在了Talk:中國經濟,不過還沒有回應。或許應該將這個問題引入廣泛討論?確定一下中國的這22個省、5個自治區和4個直轄市在何種場合應用何種稱呼?希望有比「中國內地」更準確並好聽的名字。--roc (talk) (中文用字指正) 21:30 2005年3月21日 (UTC)
中國内地的概念真是很混淆,目前中國的這大概念下有大陸,臺灣,香港,澳門,應該算是兩岸四地。不管原來怎麽稱呼,大陸和内地這兩個詞都與都與是島嶼無關。在我的印象中,中國沿海省份和中國内地省份是對立而言,沿海省份就是有海岸綫,或者接近有海岸綫的省份,内地則是指遠離海岸綫的省份。中國還有一線,二綫,三綫的區分,一線就是沿海,三綫就是内陸,二綫介於二者之間--用心阁(对话页) 06:28 2005年3月23日 (UTC)
- 想請問:九七年前大陸有沒有用「內地」一詞?香港是完全沒有用,只在回歸後才開始用。--水水 09:42 2005年10月14日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