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子弹(Neutron bomb)是一种以高能中子辐射为主要杀伤力的低当量小型氢弹,目的是杀伤敌方人员,对建筑物和设施破坏相對較少,带来的长期放射性污染較為低,尽管从来未曾在实战中使用过,但军事家仍将之称为战场上的“战神”—— 一种具有核武威力而又可用的战术武器。
[编辑] 發展
美國於1958年開始由塞姆·科恩(Samuel Cohen)著手於中子彈的研發,雖然總統甘迺迪曾反對過中子彈的發展,1962年由勞倫斯·利弗莫爾核武實驗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首先發展成功,並在內華達州引爆。中子彈又稱強型輻射彈(enhanced radiation bombs),是一種靠微型原子彈引爆的超小型氫彈,外層用鈹反射層包著,高能中子可自由逸出,使放射性沾染的范围比较小。中子流的贯穿能力極强,占总能量的80%左右,距爆心800公尺處的中子流可以穿透30公分厚的钢板、重型坦克、建筑物、磚牆去杀伤人员,而坦克、建筑物和武器却能完好的保存下来,因此被称为乾净的武器,爆炸區在一天之後,军队很快可以进入目标区作战。中子彈其神秘面紗源自於此。當時發展的理由是為了阻止蘇軍坦克群入侵西歐,僅使作戰人員死亡或受傷,而武器、通訊等完好如初。
1978年美國總統卡特執政時期中子彈正式投入生產,1981年雷根時期為了加強軍備,下令生產長矛飛彈的中子彈頭和203毫米榴彈炮的中子炮彈。至1983年,美国軍方共生产带中子弹弹头的“长矛”战术导弹945枚。法国和前苏联曾公开承认拥有中子弹的生产能力。1999年8月16日印度宣稱能製造中子彈。根據美国众议院特别调查委员会公布的《考克斯報告》(Cox Report)指出,中國也應擁有中子彈的研發能力。中國的科學家王淦昌認為中國早在1970年代就有發展中子彈的能力,美国中子弹之父塞姆·科恩還拜讀過他有關於“激光核聚变概念”的論文。1964年10月16日,中國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的同时,科学家已經著手於中子弹的研究。中國從1999年7月15日宣稱擁有中子彈。
但是直到目前為止,中子彈尚未在實戰中使用。理論上遭到中子輻射汙染的人員,短時間內即會感到噁心,暫時(或永久)失去活動能力,相繼發生嘔吐、發燒、等症狀發生,甚至會出現休克現象,白血球明顯下降,最後導致敗血症,一周以內即行死去,惨状难以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