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堵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交通堵塞,又称交通擠塞、交通擁擠、塞車或堵車,是指一種車多擁擠且車速緩慢的現象,通常在假日或上下班尖峰時刻等時刻出現。此情形常出現於世界上各大都市區、連接兩都市間的高速公路,及汽車使用率高的地區(如美國)。
此外,人們經常把容易塞車的道路,稱為交通瓶頸(或交通樽頸)。
目录 |
[编辑] 交通堵塞的原因及影響
通常公認交通堵塞的原因如下:
[编辑] 汽車使用率增加
汽車使用率增加是導致交通堵塞的主要原因。由於汽車的方便,導致市區內車流日益升高,每逢尖峰時間,上班的、旅遊的、購物的車流從四面八方湧入市中心。但汽車的一大缺點,就是十分浪費空間,但數量又不斷增加,導致現有道路無法負荷如此大的車流量,而造成堵塞的情形。
[编辑] 道路容量不足或設計不妥
道路容量不足亦為造成塞車的因素。現今如倫敦、羅馬等許多歷史悠久的都市,都是交通惡名昭彰的都市,原因就是出在於道路容量不足,因為其市區內的道路原來大都是工馬車行走的,但汽車的數量不斷增加,而道路擴建的速度又跟不上車流量增加的數度,使的市中心的道路擁擠不堪。
此外,許多城市也因道路設計不妥而導致交通堵塞。如北京的道路,主要是規劃成輻射狀,此設計雖然方便市郊間的往來,但也導致上下班時,周圍郊區的車流全部往市中心移動,而導致市區的重要幹道,都塞滿了自郊區來通勤的車流。
[编辑] 道路交會處過多
平面道路交叉(即十字路口)處過多也經常導致交通堵塞,因為交通號誌會暫時阻斷車流行進,若車流量過大,就會產生回堵的現象。鐵路平交道也會造成回堵,因此行經城市的鐵路,其附近的道路經常堵塞。
[编辑] 影響
至於交通擁擠帶來的影響則如下所示:
- 增加了通勤的時間,使得生產時間(即工作時間)減少,而造成駕駛人及該區域經濟上的損失。
- 導致駕駛人感到憤怒及煩躁,增加了他們的壓力,而進一步損害其健康。
- 引擎在塞車時仍不斷運轉,不僅浪費能源,也造成空氣污染。
- 造成都會區的生活品質降低,而導致居民大量遷至郊區(即所謂的郊區化)。
[编辑] 解決之道
交通堵塞的問題,遠在古代的羅馬就已經成為官員和市民最頭痛的問題。當時的政府立法規定車馬禁止於白天時進城,雖然解決了白天的交通問題,但晚上卻吵的市民無法睡覺,因此很快就遭到淘汰。
近代的人們為了解決解決交通擁擠的問題,則是以減少單位面積道路內的汽車數量為原則。(即減少平方單位內的汽車密度)方法有下列這些:
[编辑] 興闢、拓寬道路
此方法是解決交通堵塞最為基本的方法,因為當汽車使用率增高時,就需要有更多的道路來容納車流。
不過此方法的流弊在於僅能「增加」道路面積,而無法「根治」交通堵塞,因為汽車數量並未隨之減少。甚至有時,興闢道路等於是在無形之中,鼓勵更多的駕駛人開車上路。
[编辑] 減少道路交叉
此種方法包括了高架道路、地下行車道、鐵路地下化等。
[编辑] 發展公共運輸系統
相較於興闢道路,公共運輸系統可以藉由改變駕駛人的通勤方式,來減少私人汽車的數量,因此根至交通堵塞的效果,較興闢道路還來的顯著。
公共運輸系統可分為公車和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兩種,都能解決塞車。但公車的運作,仍受道路交通的影響。而後者則由於其是獨立於其他交通體系 (如道路和其他鐵路) 以外,運輸乘客的效率更高。
[编辑] 收費
收費系統的主要目的並非解決交通堵塞,僅少數都市(如新加坡及倫敦等)將之用以抵制駕駛人的開車意願,而減少汽車量。
但有時,收費系統反而是造成塞車的原因,因為汽車行經收費站時,會放慢車速,如是在車流量大的路段,會造成回堵,因此有些地區會以改變收費方式,以避免堵塞。以台灣為例,目前有些收費站已經安裝電子收費系統(ETC),那樣車輛經過收費站時,就不必停車繳費了;至於在新年等節慶時,高速公路上常有大量的返鄉車流,政府為了避免因回堵造成的塞車,乾脆宣布停止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