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杜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zh-cn:让;zh-hk:讓;zh-tw:尚·亨利·杜南(Jean Henri Dunant,1828年5月8日—1910年10月30日),瑞士商人和人道主義者,紅十字會創辦人,後人尊稱他為「紅十字會之父」,1901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目录 |
[编辑] 生平
杜南生於日內瓦,出身富裕,年輕時曾為宗教工作,深信歸正宗「Love thy neighbor」的教義,在歐洲四處講述奴隸制的壞處。年青時他亦致力於基督教青年會(YMCA)的工作,還成立了日內瓦支會。26歲杜南開始進入企業工作,遊歷了北非與西西里,這給他帶來了一些財富與企業經營的經驗。之後他乾脆自己在阿爾及利亞成立公司,打算經營自己的事業。為了取得土地與水權,他前往義大利北部的倫巴底,打算直接向正在當地率軍打仗的法國皇帝拿破崙提出申請計劃。就在1859年6月24日,他途經蘇法利諾,正好遇上法國、薩丁尼亞聯軍正在對奧地利作戰,雙方死傷慘重,戰場上都是無人照顧的傷兵。杜南先生親眼目睹該慘狀,為傷兵乏人照顧、輾轉致死而感到震憾。因此他自願地組織一支平民隊伍,在近四萬具屍體中搶救傷患,為無數受傷士兵在戰場上無人給予基本醫療,並且自費購買必要的物資。
在回到日內瓦的途中,他寫了Un Souvenir de Solferino(《蘇法利諾回憶錄》,1862年11月8日出版),當中建議設立一個民間中立的救援組織,以便在戰爭發生時,能及時救助在戰場上受傷的傷兵。出版後,杜南周遊歐洲各國來推展他的想法,他的提議得到了法國大作家雨果的聲援,甚至連拿破崙都贊同他。後來日內瓦公共福利協會主席古斯塔·莫瓦尼埃(Gustave Moynier)注意到了這本書,並在1863年2月9日的會議中提出來討論。隨後他們組織了包括杜南與莫瓦尼埃在內的五人小組來開始進行研究杜南的構想的可行性。同年十月,瑞士贊助了一個國際會議以討論實行杜南的想法的方法,共有16個國家參與了這次的會議。在1864年有12個國家簽署了該文件,成為國際紅十字會和首個日內瓦公約的基礎。
杜南後來都在忙著紅十字會與其它的人道救護事業,還推廣成立類似世界圖書館的機構[1],因此沒空管理自己的企業,而且最後那個水權也沒拿到,因此在1867年宣告破產。由於他的公司牽涉太多人,此後他在日內瓦已經沒有朋友,甚至連莫瓦尼埃都在想盡辦法搶取杜南應得的名利。因此他把自己關入了與世隔絕的生活中。直到1890年一個教師在一個叫海登的小鎮發現了他,才喚起世人一點注意,但隨即又無聲無息。1895年杜南在海登所住的一個療養院附又再度被一位記者發現,這次世界各地遲來的褒獎紛紛而至,包括提名他為諾貝爾和平獎的候選人。
1901年,他和弗雷德里克·帕西(國際和平聯盟和各國議會聯盟創辦人)同獲首屆諾貝爾和平獎。關於其得獎有些爭議,紅十字會的創始來自杜南,可是他竟然被遺忘了。有些人建議他應取醫學獎,因為那是紅十字會的基本貢獻。雖然晚期的杜南很貧窮,但他是他一直沒有動用諾貝爾獎所提供的獎金,最後他把大部分的獎金捐給了挪威與瑞士的慈善事業。[2]
杜南晚年貧病交加,就一直住在療養院。1910年10月30日晚上10時,杜南因病去逝。死後依其遺願火葬,將骨灰埋在蘇黎世;沒有人送葬,更別說是葬禮。他的墓碑上沒有墓誌銘,只有一幅大理石浮雕:一個救護者跪在一個垂死之人的旁邊,餵著他生命的甘露。[3]1948年,也就是杜南逝世之后38年,国际红十字协会理事会决定把5月8日,也就是亨利·杜南先生的生日,定为「世界红十字日」。
杜南在海登的時期與Susanna結婚,育有一子René。
[编辑] 其它
[编辑] 註釋
-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成立即受到此提議的影響。
- ↑ 另一某小部分的錢,他則給了在療養院裡一直照顧他的一些人,並捐了一張隨時「免費」的病床以供當地有需要的人。
- ↑ 李逸華。萬物簡史。臺北縣:源樺,2007年:124頁。ISBN 978-986-82842-1-0
- ↑ Berger, Jean-François. "Interview: The Henry Dunant Society", Red Cross Red Crescent magazine, 2006: Issue 3.
[编辑] 參考文獻
- 王斌全、赵晓云。杜南与国际红十字运动。护理研究,2006年第20卷第20期:1879頁。
- Haberman, Frederick W.. "Nobel Lectures, Peace 1901-1925", Amsterdam: Elsevier Publishing Company, 1972.
[编辑] 外部連結
-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英文)
- 《蘇法利諾回憶錄》全文(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