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克·里达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伊利克·亨利·里达尔(1902年1月16日—1945年2月21日,Eric Henry Liddell),苏格兰人,英国运动员,基督教传教士,中文名字李爱锐。
目录 |
[编辑] 从天津到苏格兰
伊利克·里达尔出生于中国天津。他的父亲是正在中国传教的英国伦敦会传教士詹姆士·丹露帕·里达尔牧师。伊利克在中国长到5岁。6岁时和8岁的哥哥罗伯特回到英国,进入专收传教士儿子的寄宿学校伊尔撒姆学院,而父母和他的妹妹珍妮都回到中国传教。
在伊尔撒姆学院时伊利克显示出运动天赋,曾当选学校年度最佳运动员,并且是学院的板球和橄欖球队长。他的短跑成绩惊人,很多媒体认为他在未来可以实现英国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
1920年,伊利克跟他哥哥一樣,加入爱丁堡大学科学专业。他在学校里参加100码和220码短跑,并是橄榄球队的主力。在192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后他大学毕业,取得科学学士学位。
[编辑] 巴黎奥运会·烈火战车
在巴黎举办的192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预先安排的日程把男子100米跑定在一个星期日举行,而伊利克所笃信的基督教不允许他在星期天参加比赛。于是他改为练习没人看好的400米跑。经过几个星期的苦练,他终于出人意料地取得了巴黎奥运会400米跑的金牌。他还获得了200米跑的铜牌。而100米跑金牌被另外一位英国运动员哈罗德·亚伯拉罕获得。
他的这个故事,以及哈罗德·亚伯拉罕做为犹太人运动员顶着反犹主义的压力参赛的故事,被改编到1981年电影《烈火战车》(英文)中。该片夺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四项大奖。影片中伊利克上身直挺、嘴巴大张的奔跑姿势被认为是真实的写照。
[编辑] 战俘营中的传教士
奥运会之后伊利克像他的父亲一样到华北传教。他在1925年先到天津。他在一所教会学校教体育,还管理一所周日学校。1932年被正式按立为牧师。1934年他和一位来自加拿大的传教士的女儿弗洛伦丝·马肯兹结婚。他们两人育有三个女儿。
1937年,全面中日战争爆发。伊利克则到了贫困的华北农村 Siaochang (发音)工作,去帮助在那里病倒了的他的哥哥罗伯特。罗伯特是一名传教医生。当时战乱、灾荒造成极度物资匮乏,病人很多。那里是日军占领区。
1941年,局势十分险恶。弗洛伦丝带着女儿回到加拿大。1943年伊利克被日本军队抓获,和芝罘学校的宗教人士一起被关押在山东潍坊的乐道院集中营。1945年由于被迫过度劳动和营养不良,伊利克·里达尔因脑肿瘤病死在集中营。
伊利克在战后被安葬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的华北烈士陵园,那里还长眠着白求恩、柯棣华等人。
在潍坊,爱丁堡大学为他树立的一座纪念碑。潍坊市政府在2005年纪念潍坊集中营解放60周年的活动中为伊利克·里达尔的纪念碑献花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