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榕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六榕寺位于中国廣東省广州市越秀区的六榕路,为一座佛教寺庙,至今已有1460多年历史,内有六榕花塔。六榕寺为广州佛教圣地,亦为广州旅游景点及名胜古迹之一。大門上有一副對聯“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無樹記東坡”,为民国初年顺德文人岑学侣撰写,联中“博士”指的是王勃,“东坡”指的是苏轼,以纪念他们对六榕寺的贡献。
目录 |
[编辑] 历史
[编辑] 寺庙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派他的母舅沙门昙裕大智法师到真腊(今柬埔寨)求得佛舍利带回广州后,便命令广州刺史萧誉建造了这座寺和塔,当时分别称宝庄严寺和舍利塔。相传唐上元二年(675年),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来到广州,应宝庄严寺主持之邀,挥毫写下了《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记》。到唐朝高宗时重修。五代南汉时改为长寿寺,每逢上元节、中秋节,人们都蜂拥到寺裡,点灯祈求丰年。到宋太宗时再重修,改名净慧寺。后毁于火灾,塔亦被毁。宋哲宗年间,广州人林修,在原塔基下重建千佛塔,并将佛舍利埋于塔下。北宋元符三年(1110年),苏轼被贬岭南时,从海南北归,路经广州,时净慧寺僧人慕东坡之名,力邀其为寺题字。苏东坡见寺内有六棵枝叶繁盛的古榕,便欣然提笔写下“六榕”二字,字为楷体,遒丽奇雅,厚重雍容。明成祖永乐九年(1411年)改名为六榕寺。苏轼所题匾额,今天仍高悬于寺门上。[1]
[编辑] 花塔
千佛塔,广州人俗称花塔,此塔塔基是用花岗岩石砌筑的九井环基,塔顶有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铸造的千佛大铜柱,连上面的九霄盘、宝珠及下垂的铁练总重达5000公斤。 花塔从北宋重修到现在已有900年的历史,中间又经过多次重修,直到明朝嘉靖二十八年由住持德隐进行了一次大修,花塔的面貌,基本上与今天一样。
[编辑] 寺门位置
宋代广州净慧寺山门在今中山六路,明初割寺之半为永丰仓,山门亦在被割之列,洪武八年(1375年)在千佛东重建觉皇殿,改后山门东向。民国十年(1921年),市政府拆城筑路,在六榕寺东部先後辟建花塔街(今六榕路)和净慧公园(今广东迎宾馆),以致山门再往後退与天王殿相连,寺院范围再次缩小。而今占地面积不足八千平方米塔、殿、堂、楼、阁、廊、舍等建筑总面积4350平方米。此外,东北距寺院三公里处之白云山柯子岭,尚有一片面积为4315平方米的祖师墓塔杯,1996年辟建为墓圆。
[编辑] 建筑及特色
六榕寺建筑有山门、花塔、大雄宝殿、观音殿、六祖堂、藏经阁、补榕亭、祖师墓圆等。 花塔,塔型呈八角,九级,连顶高57.6米。八级以下每级都分为两层,一明一暗,第九级只有一层,全塔共17层。柱周刻满佛像,整个金属塔顶及塔檐均用琉璃瓦覆盖。阳光照下,彩釉生辉,状如用九朵雕花叠成,故又名花塔。
[编辑] 近况
现时寺内只剩下三株榕树。保存有宋代所铸唐代僧人六祖慧能的铜像。 1949年后,由市政府作了重大的修葺,并向游人开放,随后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六榕寺以“六榕花塔”为特色入选广州市十大旅游景点。 由于花塔经历了近千年的风雨洗礼,虽经多次维修,但塔身仍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裂缝,并倾斜1.7米而成了一座斜塔。为此,广州市政府有关部门拨款400多万人民币,采用了“中华791化学浆”、碳素纤维布等材料,从2001年2月开始对花塔进行了加“箍”加固维修,并于同年8月底通过验收,现已重新开放。[2]
[编辑] 未来规划
广州政府现已规划将六榕寺扩建,根据规划稿,扩建后的六榕寺面積將擴大一倍多,佔地將超过2萬平方米,並重現六棵榕樹的古風貌,整體走向有望保持現在的東西軸線格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