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叶音(读「協音」)指以改讀字音的(錯誤)方式,來讀詩經、楚辭等先秦的韻文,叶音這個稱呼由朱熹提出。宋代之前,學者並沒有「古韻」的概念,當他們用自己的發音唸先秦韻文時,發現並不協韻。有一些學者以為古書傳鈔有誤,便擅自改變用字(最有名的是唐玄宗﹞。而其他大部分學者認為,這些字不協韻的原因,是因為先秦的發音跟現在不同,所以必須改變讀音,例如朱熹在《詩經‧召南‧行露》二章與三章是這樣改變發音的;
第二章
誰謂雀無角(覺韻古岳切,朱叶盧谷反)
何以穿我屋(屋韻烏谷切)
誰謂女無家(麻韻古牙切,朱叶音谷)
何以速我獄
雖速我獄(燭韻魚欲切)
室家不足(燭韻即玉切)
朱熹認為這篇詩應該每個字都押韻,但是他用自己的發音唸,「角」和「家」不押韻,所以他改變了這兩字的發音。
第三章
誰謂鼠無牙(麻韻五加切,叶五紅反)
何以穿我墉(鍾韻餘封切)
誰謂女無家(麻韻古牙切,叶各空反)
何以速我訟(用韻似用切,叶祥容反)
雖速我訟
亦女不從(鍾韻疾容切)
相同道理,朱熹又改變了「牙、家、訟」三字的發音,卻造成了「家」在此兩章的發音不同。相同句子中的字,卻有不同發音,這是相互矛盾的。叶音事實上是對上古漢語韻部的一種誤解,到了明清,開始對上古韻有所了解,知道哪些字在上古漢語中可以押韻,叶音的方法就被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