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talk:命名常规/外国人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目录 |
[编辑] 外国人名的建議
[编辑] 原名/譯名
還是用原名比較好, 因為譯名可以有多種.例如愛德華三世,我也見過艾德華三世, 艾特華三世. 戈爾巴喬夫也可譯為戈爾巴喬夫.更誇張的有齊奧塞斯庫和壽西斯古.所有wikipedia用户當然有權在文章中選擇用自己的譯名, 不過它們都是重定向到原名文章.不過原名來自傳媒, 而世界中普及的傳媒用語多是英語. 全用原名可能令到中文wikipedia成為英語化.
你們覺得如何? ---- Ktsquare
- 我支持你。除了“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等已经约定俗成的无异议的译名,其他的一律用原文。中文wiki是两岸三地的华人共用的(在可见的将来无法改变这个现状),如果两岸三地的翻译有冲突,则只有用原名才比较妥当,否则很容易摆不平。这种情况,現在占了绝大多数,只有个别如“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等相对比较古老的译名才约定俗成没有冲突。但是,这些已成为约定俗成的"老"词和現在一日千里的Computer Science, Statistics,Math,Aerospace不太相容,拿出來一看应该算是特例。如果因为这些例外的“老”词之无异译,就抹杀現在译名之混乱之现实,就有点以先王之法解决现代问题的意思,对所讨论的问题帮助不大。--霍枯燥 12:30 2006年12月16日 (UTC)
- 另外,与其译得混乱,不如不译。一来,真能看懂条目里的内容的,不太可能因为条目的题目有个原文的人名就看不懂了。二来,条目名字的唯一性很重要,请允许我举个假想的例子:假设一位先到的用户将Galois Field先译成了“伽洛华域”。而所有后来的用户要輸入Galois Field的翻译时,却不一定知道有“伽洛华域”这个条目,往往会新创“伽罗华域”“噶罗华域”等条目。第一个“伽洛华域”没起到主名应该起到的作用。追究原因,是因为这是个“没来的请举手”的问题---我要是知道你的前译名,当然不会出乱子;关键是译名如此混乱,用户是不可能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去一个个查可能的译名的(这很ridiculous)。而使用原人名的“Galois域”这个题目则不会有这种“没来的请举手”的尴尬。三来,译名表里的内容根本不够多,也不够权威,有多少wiki人知道它?有多少wiki人用它?是不是要把它一直放在主页上示众才行呢?而且两岸三地译名有冲突时,谁有那个权威取某一个作为主名呢?上帝给的还是选举赋予的权威?--霍枯燥 12:30 2006年12月16日 (UTC)
- 威廉·莎士比亞、米格尔·德·塞万提斯、阿爾貝特·愛因斯坦等等如果不用中文,大部分國內的華人看了會很不習慣.他們通常生活是用這些中文名子的. --Menchi 2003年5月24日 16:10 (UTC)
-
- 諸如愛因斯坦等有其固定且著名譯名的外語事物,當然是可用(應該用)中文。但對於一些譯名不著名的名稱(請看西班牙人列表),我覺得使用中文反而會令人混淆。 --Lorenzarius 2003年5月24日 17:12 (UTC)
-
-
- 反正在這些比較不長聽到的人的中文名子每個提到的地方旁邊都有英文原名. --Menchi 2003年5月25日 00:44 (UTC)
-
-
-
- 命名问题的确挺烦的,大陆有一个统一的翻译英文名参考标准倒比较好,只是香港、台湾不知道有没有这种标准。Samuel 2003年5月25日 02:16 (UTC)
-
-
-
-
- 這個系統叫什麼?那裡是這個统一标准的網頁?
- 來看看適不適合當Wikipedia的标准. --Menchi 2003年5月25日 03:45 (UTC)
-
-
-
-
-
-
- 如果能夠有一個翻譯的標準就非常好,題目全都可以用回中文。(只是如果用大陸的標準,我怕有人又會說大陸打壓台灣云云 :-P) --Lorenzarius 2003年5月25日 05:27 (UTC)
-
-
-
-
-
-
-
- 抱歉哦,那个只是一个参考,并不是什么标准。我到国家语言文字网上看了,国家好象并没有发布什么国家标准。我所说的只是在我记忆中的一些英文字典后面附录上附的参考。其实像Lorenzarius说的,即使大陆有标准,使用大陆的标准也是不好的。Samuel 2003年5月25日 09:11 (UTC)
-
-
-
我认为还是应该用中文,这里毕竟是中文版吗!我看其他语言的wiki也都是用自己的语言来处理这个问题的,我想中文也不应该例外。对于语言的态度,我觉得应该向法国人好好学习!至于译名不统一的问题,可以另外讨论加以解决。这是一个中国人对中国文字应有的一种态度,不能因为这种问题而妥协--Shizhao 2003年5月30日 03:21 (UTC)
- 大陆人名翻译早已规范化--新华通讯社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德语姓名译名手册》、《俄语姓名译名手册》,共十几万条。我手头有《英语姓名译名手册》(28元)和《德语姓名译名手册》(23元).《简体中文維基必须以此为准三十年河东 01:12 2006年6月19日 (UTC)。
- 其它语言Wikipedia用自己语言来命名是因为他们有统一的翻译外语标准,但这在中文Wikipedia是不对的。(如在其它用罗马字母的语言的Wikipedia,非惯用的中文名称都是用汉语拼音来罗马化)中文Wikipedia当然要以中文来命名,但译名不统一的问题与外语条目的命名是不可分割的,译名问题一天未解决,我们只好暂用原本语言来作条目名称。 --Lorenzarius 2003年5月30日 12:23 (UTC)
-
- 但是如何界定哪些是统一的译名,哪些没有统一呢?例如George W. Bush大陆一般翻成乔治·W·布什,但是台湾的译名就没有统一,有翻“布希”的,也有翻“布殊”的,如何处理?--Formulax 2003年5月31日 10:26 (UTC)
-
-
- 台和大陆翻不一樣沒關係。在繁體頁用台的音譯,在簡體頁用大陆的音譯。
-
-
-
- 通常有很多音譯的時候,其實只有一個最常用。像在台,“布希”就是常用的。“布殊”我更本沒聽過。
- 雅虎或Google一下就知道。此外,對近代洋人名有疑時,可參考大的、有權威的網上報紙們。 和古代洋人名有問題時,參考大字典們。
- --Menchi 2003年5月31日 11:04 (UTC)
-
-
-
- 布殊是香港对他的译名。使用广东话进行音译的。Samuel 2003年5月31日 12:54 (UTC)
-
-
-
-
- 像簡體用字、用名用大陸當模範,繁體用台灣當標準算是適當的選擇。
- Lorenzarius 看到可能會不爽!但是這就是在標準化的時候,由最常用、最廣闊的方言來當標準嘛。要不然每個人都要當標準,一團亂。結果半個世紀之後還沒有標準。
- 當然我們都會在每繁體頁上寫香港的用語,還會創造香語重指頁。所以,台港中文在這的地位沒差多少,唯一不同即標題而已。 --Menchi 2003年5月31日 14:34 (UTC)
-
-
-
-
-
-
- 哈哈,Bush不是一個大問題,用繁體最多也只是有兩個譯法,弄個重定向就沒有問題。我怕的是那些甚麼Johann Gottfried Schweighauser,譯法都不知有多少種。就是一個d音,我們已經可以譯成得、德或特,再加上其它的音,組合可說是千變萬化。如果沒有翻譯標準,我們在編輯和鏈接時就非常麻煩。 --Lorenzarius 2003年5月31日 15:49 (UTC)
-
-
-
-
-
-
-
-
- 很多變化其實是錯誤的音譯。德語的 t 不可能變發音似 d 的。德語 t 、 d 發音很有分別,類似英語。所以“得”、“德”是完全錯的。音譯“戈特弗里特”適當。(“特”,而非“德”結尾因為在字尾,德語 d 等與 t。) --Menchi 2003年5月31日 16:21 (UTC)
-
-
-
-
-
-
-
-
-
-
- 那名字只是我隨便找到用來作例子的,刪掉也不會影響我的論點。如里也可以譯成利、李或是其他的同音字。(您試試把我的名字譯成中文看看有多少種變化!:-) --Lorenzarius 2003年5月31日 16:41 (UTC)
-
-
-
-
-
[编辑] 全名/只用姓氏/常用名
全名的例子
- 威廉·亨利·盖茨三世(William Henry Gates, III)
- 理乍得·马修·斯托曼(Richard Matthew Stallman)
- 亚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只用姓氏
- 盖茨(Gates)
- 斯托曼(Stallman)
- 爱因斯坦(Einstein)
常用名(common names)
- 比尔·盖茨(Bill Gates)
- 理乍得·斯托曼(Richard Stallman)
- 亚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與全名相同)
我支持用常用名:用全名太正式,会令讀者不方便(像Bill Gates的全名也不是太多人知道);只用姓氏雖然是在中文的慣常做法,但不少人都有同樣的姓氏;常用名比姓氏較正式,同時又能讓讀者一看就知道那人是誰。 --Lorenzarius 05:38 2003年9月24日 (UTC)
移动自Wikipedia:互助客栈 关于人物条目的时候使用全名做主条目还是姓做主条目?我建议使用全名做主条目(尽量使用完全中文全名),然后比较常用的姓(或其它缩写等等)作重定向页面。不知道大家的意见如何?--Samuel 16:31 2003年8月12日 (UTC)
- 全名和重定好,用姓名一齊較正式。
- 但是,別用“只有在超正式場合用的”全名當標題,例如,加拿大讓·克裏田總理(w:Jean Chrétien)的“正”全名是約瑟·雅克·讓·克裏田(Joseph Jacques Jean Chrétien)。大部分時候是 middle name 別人非朋友不知道的,倒是克裏田,法文者,反而是前名+第一個 middle name 消失。
- 可是,有些人的大家知道名字是他們的長長長名,例如,威廉·萊昂·麥肯齊·金總理(w:William Lyon Mackenzie King)--如此是每個加拿大小、中、大學歷史課中學習。這個人是雙姓“麥肯齊·金”,然後故意讓大家知道他和他有名(在加拿大)的祖父同名。
- --Menchi 19:26 2003年8月12日 (UTC)
结束移动 * 结束移动
-
-
- 世界上的太阳神不只阿波罗一个,而阿波罗也不只是太阳神,所以太阳神不應重定向至阿波罗。 --Lorenzarius 18:05 2003年9月26日 (UTC)
-
结束移动 * 结束移动
[编辑] 原则:约定成俗与常用名
一、对于中文中已经形成约定成俗的译名的人物,以其最常见的译名为标准页,其他名字做重新定向。例如:
莎士比亚←威廉·莎士比亚
塞万提斯←米格尔·塞万提斯
爱因斯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亚尔伯特·爱因斯坦
薛定鄂←施罗丁格
马克思←卡尔·马克思
希特勒←阿道夫·希特勒
肖伯纳←伯纳德·肖(关于“肖”或“萧”似乎也有争议,我的意见是,既然英文姓氏Shaw在中文中通译为肖,则应以此为准)
在标准页中,则以原文字母拼写列出其原名。比如Adolf Hitler。对于与他有亲属或其他关系的人,在这个页面中,可以写出他的父亲叫阿洛伊斯·希特勒,配偶为爱娃·勃劳恩,并由此转到下一个页面。
二、对于同姓人物,则参照英文页面的方式,在母页面内列举所有的内容:
页面布什:
乔治·沃克·布什,George Walker Bush,美国总统,第44届(年份)
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George Hebert Walker Bush,美国总统,第41届(年份)
芭芭拉·布什,(略)
Kallgan 08:58 2004年1月1日 (UTC)
- 新华通讯社译名室编 商务印书馆发行 2004年版《英语姓名译名手册》Bernard Shaw 翻译为萧伯纳,非“肖伯纳”; ISBN 7-100-03461-2/H ----三十年河东 17:36 2006年8月4日 (UTC)
- 新华通讯社译名室编 商务印书馆发行 1999年版《德语姓名译名手册》Schrodinger, 一般翻译为“施勒丁格”,但Erwin Schrodinger翻译为薛定谔,非“薛定鄂”。----三十年河东 17:36 2006年8月4日 (UTC)
* 以下移動自Wikipedia talk:年表标准 *
[编辑] 人物姓名、称号
1、外国人物的姓名,其相关词条网页的命名是标注全名,还是只标注首名+姓? 例如:
列宁
弗拉基米尔·列宁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2、关于非拉丁语系国家的人物姓名,是在汉字译名后面标注原文姓名、还是拉丁化之后的姓名、还是两者同时标注?例如:
裕仁 (日文片假名) Hirohito
列宁 В.И.Ленин V.I.Lenin
我的意见是,使用西里尔字母、希腊字母、日文字母和韩文字母拼写的人名,在能够输入该字符(从对应语种页面拷贝,或用南极星等软件输入)的前提下,尽量列出两种拼写形式。使用阿拉伯字母、天城体字母、希伯莱字母和其他目前无法输入的字母的人名则只列出拉丁化之后的拼写。
3、头衔、生卒年月和在位年月的排列关系。我和Samuel就这个问题进行过探讨。我的意见是,采用姓名→生卒年月→头衔→在位年月的方式。
如果能够确定标准形式,我将开始对已经编写的人名词条进行修改。 Kallgan 14:51 2003年12月31日 (UTC)
- 外国人物的译名我认为只标注首名+姓就可以了,除非出现了同名情况。关于第二点,我认为只标注原文姓名即可,不需要拉丁化后的。因为我们可以使用跨语言链接到其他语言版本。至于第三点,请您参看中国皇帝的编排方式,我们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固定的风格,我想不必再推倒重来了--Shizhao 00:34 2004年1月2日 (UTC)
-
- 我指的并不是中国皇帝的编排方式. 请参见我已经编辑完成的这两个词条: 威廉一世和克里斯蒂安十世. 这样做的原因是,与中国的皇帝不同,外国君主常常有身兼多国国王或皇帝或其他领主的情况发生,比如英格兰国王兼诺曼底公爵,英国国王兼汉诺威国王,丹麦国王兼挪威国王(我说的是身合国的情况,而非丹麦-挪威联合王国国王)等等. 采用这种排列方式,可以更清楚地表示出其时间顺序上的关系.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 是叫做"君主年表"还是"君主列表"更为妥当? 原有的中国君主列表英国君主列表是以"列表"为名的,所以我将新编写的"俄罗斯君主年表"也改为俄罗斯君主列表了. 我想"列表"的名称应当更准确,同时与Wiki英文版的"List"可以对应. List, 而非chronology. Sic Semper 06:10 2004年1月2日 (UTC)
* 結束移動 *
[编辑] 綜合意見
[编辑] 一律使用全名
[编辑] 好處
- 歧義減到最少
[编辑] 壞處
- 不常用
- 鏈接會使用到大量重定向
- 用戶不能直接到達條目
[编辑] 對同名的處理方法
- 使用職業作消歧義詞;
- 使用出生/死亡年份/時代作消歧義詞
[编辑] 例子
- 威廉·亨利·蓋茨三世
- 喬治·沃克·布什
[编辑] 使用常用名
[编辑] 好處
- 常用
- 歧義不多
- 比只使用姓氏更正式
[编辑] 壞處
- 比使用全名有更多歧義
[编辑] 對同名的處理方法
- 使用全名;
- 使用中間名的首字母
[编辑] 例子
- 比爾·蓋茨(沒有歧義)
- 喬治·布什(有歧義,頁面成為消歧義頁)
- 喬治·沃克·布什(使用全名作條目名稱);或
- 喬治·W·布什(加入中間名首字母作條目名稱)
[编辑] 只使用姓氏
[编辑] 好處
- 容易鏈接
- 常用
[编辑] 壞處
- 會產生大量歧義
- 用戶不能直接到達條目
[编辑] 對同名的處理方法
- “主题目”消歧义——最著名的人物為主頁面,其他使用
- 常用名;
- 全名
- “相等”消歧義——若有同等著名的人物,主頁面成為消歧義頁,然後一律使用
- 常用名;
- 全名
[编辑] 例子
- 蓋茨(其他蓋茨則使用全名作條目名稱)
- 布什(頁面成為消歧義頁)
- 喬治·沃克·布什(使用全名作條目名稱);或
- 喬治·W·布什(加入中間名首字母作條目名稱)
請大家討論和補充。 --Lorenzarius 08:58 2004年1月18日 (UTC)
[编辑] 外国领袖
[编辑] 一律使用全名
[编辑] 好處
- 歧義減到最少
[编辑] 壞處
- 不常用
- 繁琐
- 鏈接會使用到大量重定向
- 用戶不能直接到達條目
[编辑] 對同名的處理方法
- 使用领地或教区作消歧義詞;
- 使用出生/死亡年份/時代作消歧義詞
[编辑] 例子
- 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 (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
- Karol Józef Wojtyła
- 尼古拉一世·巴甫洛维奇 (Николай I Павлович)
- 尼古拉一世Петровић Његош (Никола I Петровић Његош)
[编辑] 使用常用名
[编辑] 好處
- 常用
[编辑] 壞處
- 會產生大量歧義
[编辑] 對同名的處理方法
- 使用全名;
- 使用领地或教区作消歧義詞;
- 使用出生/死亡年份/時代作消歧義詞
[编辑] 例子
- 伊丽莎白二世
- 尼古拉一世
- 若望·保禄二世
[编辑] 用半角括号加入领地或教区名称
[编辑] 好處
- 简单
[编辑] 壞處
- 要考据各个领地或教区
[编辑] 對同名的處理方法
- 使用全名;
- 使用出生/死亡年份/時代作消歧義詞
[编辑] 例子
- 伊丽莎白二世 (英国)
- 尼古拉一世 (俄罗斯)
- 尼古拉一世 (黑山)
- 尼古拉一世 (罗马教宗)
- 若望·保禄二世 (罗马教宗)
- 约翰一世 (很多,恕不尽录)
[编辑] 用中文字加入领地或教区和君主称号名称
[编辑] 好處
- 歧義不多
[编辑] 壞處
- 要考虑到各个领地或教区和君主称号
[编辑] 對同名的處理方法
- 使用全名;
- 使用出生/死亡年份/時代作消歧義詞
[编辑] 例子
- 英皇伊丽莎白二世
- 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一世
- 罗马教宗尼古拉一世
- 黑山皇尼古拉一世
[[Image: == ==]]我考,可以么
请参考en:Wikipedia:Naming conventions (names and titles)。个人认为customize英语版的方法到中文维基会简单很多,因为那边已经有很多讨论。 ZZZ...很睏 (对话、留言按这里) 15:54 2004年8月20日 (UTC)
我覺得最後這種命名法不錯 A. Jeromy~雨雨 M.W.S.A.H. 18:15 2005年4月7日 (UTC)
==非中國君主的條目命名== 移动自Wikipedia:互助客栈
近來Douglasfrankfort,Yuyu等建立了不少非中國君主的條目,條目命名中譯名的選擇較麻煩,例如英語和法語的Charles可以譯為查理,但其他語言的Karl(德語),Carl(瑞典語),Karoly(匈牙利語),Carlos(西班牙語)等是不是依其本身的國家來源來決定條目命名,還是統一譯為查理呢?翻譯Albert, Henry, Frederick等同樣遇到問題。Wikipedia talk:命名常规/外国人名,Wikipedia talk:命名常规,Wikipedia:命名常规可以參考。ZZZ...很睏 (对话、留言按这里) 06:05 2005年3月3日 (UTC)
- 我觉得不应该全部翻成查理,Karl Marx就没被翻成“查理马克思”,Ivan the Terrible也不是“约翰雷帝”。-- ran(留言) 06:22 2005年3月3日 (UTC)
- ran兄所用的應是約定俗成的法則,不過歐洲很多君主和貴族都擁有不少不同語言,文化的領地,我們如何取決?英語維基的en:Wikipedia:Naming conventions (names and titles)和en:Wikipedia:WikiProject History有長編大論,究竟中文版维基吸取他們的優點和如何取一個中文版的統一法則是一個大問題。約定俗成的法則對不甚明確的命名則勉強可以。ZZZ...很睏 (对话、留言按这里) 06:54 2005年3月3日 (UTC)
-
- 我不是反對约定俗成的命名,而是中文约定俗成的命名與例如英語和其他語言的约定俗成的命名不同,例如Louis the Pious是英語维基的命名,但連大英簡明百科都是用路易一世 (778~840) [1]來命名,然後用年份來分別混淆。我們跟那個?中文方面則有多種譯法,如虔誠的路易,虔誠的路易一世,法國國王路易一世,路易一世等等。我們用那個?如果跟英語维基,看來照搬便行。ZZZ...很睏 (对话、留言按这里) 08:06 2005年3月3日 (UTC)
我觉的应该根据他本人所在国家的语言音译,著名的就要按照约定俗成的命名,现在的英国prince Charles 只能翻成查尔斯王子,否则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谁是“查理王子”。--方洪渐 03:22 2005年3月12日 (UTC)
我覺得法國叫Charles 應譯為夏爾,因為法語的Ch是發成Sh音... Charles de Gaulle是夏爾·戴高樂而不是查理戴高樂 A. Jeromy~雨雨 M.W.S.A.H. 18:09 2005年4月7日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