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约翰大学 (上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圣约翰大学是一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叶在上海的一所高等教育学府,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1952年各院系被分拆并入其他各高等院校,原校址位于现在的华东政法学院所在地。
目录 |
[编辑] 创办
圣约翰大学创建于1879年,原名是圣约翰学院,是由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S. J. Sekoresehewsky)将原来的两所圣公会学校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而成,办学初期设西学、国学和神学三门,用国语和上海方言授课,1881年学校的英语老师卜舫济牧师(F. L. Hawks Pott)开始完全用英语授课,这是中国首个全英语授课的学校。1886年年轻的卜舫济出任校长,时间长达52年,对圣约翰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1892年起学校正式开设大学课程,并且将英语作为最重要的学科教授。1905年,学校成为正式的大学,并在美国华盛顿州注册,大学设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四所大学学院以及一所附属预科学校,成为获得美国政府认可的在华教会学校。此时的圣约翰已经初具规模,拥有了一座礼拜堂(聖约翰座堂(上海))、一座以创办人名字命名的中国式教学楼“怀施堂”和另一座用庚子赔款所建起来的“思颜堂”(纪念学校的第二任校长颜永京牧师)。1913年,圣约翰大学又开始招收研究生,1936年开始招收女生,后来发展成为一所拥有5个学院(原来的4所加上后来的农学院)16个系的综合性教会大学,是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入读者多是政商名流的后代或富家子弟,而且拥有很浓厚的教会背景。学校直到1947年才向国民政府注册。
[编辑] 校训
Light&Truth(光与真理)
[编辑] 办学特色
圣约翰大学是首个将西方教学风格引入中国的学校,除了极重视英语以外,宗教、体育和课外活动也十分被强调。校内的体育设施完善,这里还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足球队。其他的学生组织、活动也十分多,包括许多十分活跃的左派学生团体,曾十分活跃地参与了五四运动等政治运动。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曾有17名教职员及553名学生因对学校当局不满而离开圣约翰大学,自组光华大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圣约翰大学曾将学校迁往公共租界里的南京路,与沪江大学、东吴大学、之江大学四校组成上海联合基督教大学,但后又于1940年迁回原校址。学校的办学经费除了来自学费的收入外,也有教会和其他社会捐款。
1950年12月,圣约翰大学正式宣布与美国圣公会脱离关系,1952年在全国院系调整中被拆散并入其他多所高校,主要是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第二医学院(后改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改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其校址也被现在的华东政法学院占用。
[编辑] 圣约翰在台湾
1967年,台灣的聖約翰大學校友為了延續聖約翰的精神,原本打算在台復校,但受到當時國民黨政府教育政策的影響,私人僅能開辦專科學校,遂成立新埔工專,目前已升等為聖約翰科技大學未來將恢復為聖約翰大學,成為一流的綜合性大學,光耀聖約翰光芒。
[编辑] 圣约翰在加拿大
另外,聖約翰校友得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支持下於該校設立專為研究生而設的聖約翰學院。據上海聖約翰大學校友沈鑒治所言,雖母校不能在中國大地上重現,但這已是復校的第一步,故這所學院得到不少校友支持。
[编辑] 知名校友
圣约翰大学拥有许多著名的校友,都曾对中国的历史进程起到过影响,知名的校友包括了顾维钧、劉以鬯、張伯苓、俞鴻鈞、林语堂、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孔令侃、俞大维、荣毅仁、刘鸿生、錢紹禎、陳從周、邹韬奋、萧孝嵘、严家淦、贝聿铭(I.M. Pei) 、鲁平、鍾士元等人,其校友多活跃于中国商界、政界、外交界、教育学术界和医务界。
[编辑] 外部链接
1951年以前中国的教会大学 |
---|
燕京大学 | 齐鲁大学 | 金陵大学 | 金陵女子大学 | 东吴大学 圣约翰大学 | 沪江大学 | 之江大学 | 福建协和大学 | 华南女子大学 岭南大学 (广州) | 华中大学 | 华西协和大学 | 湘雅医学院 | 协和医学院 辅仁大学 | 震旦大学 | 津沽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