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歷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目录 |
[编辑] 史前時期
大甲地區是平埔族道卡斯族的主要活動範圍,與大甲溪以南各鄉鎮不同,大甲之名則是道卡斯族(又稱斗葛族)的閩南語音轉,職是之故,有地方文史工作者認為大甲乃是道卡斯族的原鄉。道卡斯族稱母親為「阿依」,現今大甲地區仍有相當人口稱母親為「阿依」,即是此理。
[编辑] 史前遺址
- 1.番仔園遺址
- 2.鐵砧山平頂遺址:約三千年前,該遺址位於忠烈祠後約100公尺,留下石器與陶器,其遺址被稱為平頂遺址,頗類大肚營埔文化。
- 3.水源地遺址:在大甲鎮中山里(今水源地營房東側)緊臨水尾溪北側斷崖上,遺址在水源東北約150公尺,其地部分屬外埔鄉。
- 4.麻路頭遺址:在大甲東南方,傍水尾溪南岸,距溪水不到100公尺。
[编辑] 明鄭時期
[编辑] 大甲平埔族的漢化
大甲自古即是平埔族道卡斯族聚居之所,郁永河紀遊中即有大甲社之記載。據淡水廳志記載,鄭成功收復臺灣後,於永曆19年,諮議參軍陳永華請屯田之議,於是鄭經北上開拓大甲之地,並在大甲社置通事,負責原住民的「教化」。永曆23年劉國軒鎮守彰化,發現大甲位居南北交通要衝,土地肥沃,生活環境佳,爰遣將駐守大甲鐵砧山屯田,經略蓬山八社,平埔族與漢人大規模接觸於是逐漸開始。
[编辑] 清朝階段
[编辑] 林爽文之亂
乾隆52年(1787年)6月8日淡水同知徐夢麟棄彰化而守大甲,參贊藍元枚命守備潘國材率兵600前來大甲增援。徐鼎士領兵1800來援,結營於大甲溪北,並鑄砲二百餘座,使大甲成為中部剿林大本營。
[编辑] 大甲城的興建
道光七年(1827年),大甲人口驟增,車馬輻輳,紳民發起捐建大甲城,周圍510丈設四門。同年將竹塹營守備移駐大甲,大甲設有守備,千總,把總衙門各一座,竹塹以南,彰化以北全歸大甲守備節制。
[编辑] 鴉片戰爭
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臺灣兵備道姚瑩、淡水同知曹謹等人鑒於英船出沒臺海,於是請求調撥經費以籌佈署。其時,協防臺灣有淡水同知曹謹、署鹿港同知魏瀛、澎湖通判范學恒,彰化知縣黃開基,台灣北路協副將關桂,游擊安定邦等人一致認為大甲地位重要,須增強力量。
大甲街兵力配置有大甲中軍守備何必捷,千總何建忠,把總翁標桂,並駐兵丁二百人,作為大安港的後盾。大安港兵力重在大砲、鳥銃、長槍,籐牌短刀均缺乏,大甲巡檢劉其鐘帶鄉勇一百名協助。1842年初英船數度窺伺大安港,有強行登陸之勢,竹塹名士鄭用錫知聞大甲沿海告急,自募兵百餘人前往大甲,參加大安港防禦工作。2月英軍準備登陸大安港,被守軍擊沉兵船一隻,英軍遂退去,是為大安之役。
[编辑] 戴潮春之亂
同治元年(1862年),戴潮春命將攻陷大甲,臺灣南北交通因此中斷。清軍急調數路援軍,竹塹的林占梅,翁仔社的羅冠英,噶瑪蘭的屯勇。是年五月大甲城被清軍奪回,為戴潮春所占的彰化城益形孤立,於是戴潮春急調大軍圍攻大甲,於大甲激戰數日。1863年正月,戴潮春主力在大甲慘敗後,其根據地亦無法防守,最後失敗。
[编辑] 日治時期
1895年6月24日,日本吉野艦砲轟大安港及大甲郊外三里處,鎮民震驚。7月4日,凌晨三時許,日大隊再攻大甲,湯人貴領軍相峙,徐驤由側突擊,日軍稍退。時李惟義軍撤至大甲街,築壘備戰。臺民偽裝敵兵突入大甲,惟義再撤退。鄉民具酒食迎日軍。黃海、吳朝宗、謝漢秋、朱麗等鄉紳前往大安港迎日軍進北門,大甲街遂淪於日軍之手。
1986年,鎮瀾宮充作日軍衛戍醫院。日商人成井元齡以日本草帽教苑裡西勢庄女子洪鴦用藺草模仿編織,名「大甲草帽」,鄰近因相仿效編織。1897年,黃海任大甲街長,朱麗任副街長。
[编辑] 中華民國時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根據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宣言,臺灣歸還中國,臺人聞之欣喜,在大甲民間知悉時,最大感覺即「空襲、掃射」結束,天空歸於平靜,但經常有臺人毆打日人的事件。日本宣佈投降後,日本人被管制集結,準備被遣送回日,許多百姓明目張膽侵入日籍教師寓所,竊取財物;大甲的日人到臺中市集合,坐火車到基隆。
1946年1月,公布鄉鎮組織規程草案,改「庄、街」為「鄉、鎮」,並定里名。3月大甲家政女學校改稱為大甲女子家政學校,郭朝輝接收並任校長,4月18日又改為臺中縣立大甲初級中學,11月陳炘籌組的臺灣株式會社改名為臺灣信託公司。
[编辑] 外部取材
陳文德、莊順源:〈大甲之開闢與沿革〉,《大甲風貌》,頁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