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安娜·卡列尼娜(俄语: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于1875年-1877年间创作的小说,被广泛认为是现实主义小说的力作。
安娜·卡列尼娜完稿於1877年,1875年1月開始連載於〈俄羅斯公報〉上。小說甫發表就引發了熱烈的討論。托爾斯泰的堂姑母亞歷山德拉·安得烈葉夫娜·托爾斯泰婭曾寫道“《安娜·卡列尼娜》的每個篇章都轟動了整個社會,引起了熱烈的爭論,毀譽參半,褒貶不一。似乎議論的是他們的切身問題一樣。”作品共分八章,其開場白非常有名,即“幸福的家庭都非常相似,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Happy families are all alike; every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
故事可分成兩條線索,女主人翁安娜安娜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Alexei Alexandrovich Karenin)其貌不揚,是一个“完全醉心于功名”的人物。安娜无法忍受丈夫的虚伪与自私。一日,安娜·卡列尼娜的哥哥奧布朗斯基公爵和英國家庭女教師戀愛,和妻子多麗鬧翻。安娜從彼得堡乘车到莫斯科替兩人調解,在车站认识了一位年輕英俊的軍官渥伦斯基(Alexei Kirillovich Vronsky)。在聖彼得堡,渥伦斯基继续追求安娜。後來兩人陷入熱戀,他们频频幽会,安娜把她和弗龙斯基的私情告诉了丈夫。卡列宁一度想与妻子分居。安娜懷孕後,分娩時幾乎難產而濒临死亡,卡列宁最後原諒了她。安娜病後无法压抑自己对弗龙斯基的爱,终于离家出走。渥伦斯基帶著安娜前往義大利旅行,這時安娜感到无比的幸福。回到聖彼得堡,她偷偷跑去見自己的兒子,卻無法見容於俄國社會,上流社会把安娜看作堕落的女人,斷絕和她的往来。安娜只得移居鄉下,靠寫作打發時間。渥伦斯基在舆论的压力下,被迫與安娜分居。安娜感到很难过,她的情人為前途名譽棄她離去,沮喪失望之下,安娜決定“不让你折磨我了”,安娜在火車駛近時跳下火車月台結束生命。葬禮之後,亞歷山大·卡列寧帶走她的女兒,渥伦斯基受到良心的谴责,大病一場,後來志愿從軍,前往巴爾幹參戰,但求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