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仲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
性別: | 男 |
政黨: | ![]() |
籍貫: | 湖南省邵陽縣 |
出生: | 1903年4月16日 |
逝世: | 1963年1月24日 |
學歷 | |
|
|
經歷 | |
|
|
著作 | |
|
尹仲容(1903年-1963年),本籍中國湖南邵陽人,中華民國政府官員。他不但是1950年代穩定台灣經濟的關鍵人物,也為1950年代中,少見擁有自由貿易思想的台灣官員。
目录 |
[编辑] 商場與初任官職
尹仲容於1925年畢業於上海南洋大學(台灣交通大學前身)電機工程系,畢業後留滯上海,並棄工從商,因能力頗強,獲得上海某財團賞識,於其中擔任相當高的職位。
戰後,尹仲容繼續服務於上海私人企業。1949年受國民政府之邀加入內閣,除主管中央信託局業務外,也兼任台灣生產委員會副主委。他並於國共內戰期間,參與將上海資金調度至台灣的計劃,並於上海台灣之間負責聯繫業務。
1950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徙來台,尹仲容連同李國鼎,嚴家淦,孫運璿等人為掌管金融與外貿的主要官員之一。1951年,美國以每年一億美金的數額重新援助台灣,他則參與負責該資金的統籌運用。
[编辑] 經濟部長時期
1954年,因為尹仲容能力頗被副總統陳誠賞識,於是在陳誠卸任行政院長(仍兼副總統)前,任命尹仲容為經濟部長兼中央信託局局長。
因為尹仲容曾經服務於上海私人企業,深知市場經濟的優點,於是在就職經濟部長後積極提倡「計畫式自由經濟」思想,規劃執行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政策,改革外匯貿易措施。
在進口替代信念下,他管制日本布料進口,改向而進口棉花以替代,扶植了國內紡織業的發展。另外在外匯貿易措施下,他為首位放寬外匯管制並鼓勵出口的政府官員。該政策迅速促進台灣塑膠、玻璃工業的成長。另外他也將原本國營的水泥、紙業、農林、工礦四大產業轉由台泥,台紙等民間財團經營,以促進市場經濟。
[编辑] 楊子木材弊案
1955年,揚子木材公司因為經營不善倒閉。倒閉後,中央信託局貸其公司的鉅款求償無門。因為尹仲容既為經濟部長又身兼放款的中央信託局局長,因此於同年7月被提起公訴。10月30日,台灣法院宣判尹仲容無罪,不過,被宣判無罪的尹仲容為了政治責任,反而宣佈辭去經濟部長與中央信託局兩職。
尹仲容為中華民國第一位被起訴的政府閣員,也是中華民國第一位辭去政務官的內閣閣員。
[编辑] 經安會與臺灣銀行
1957年,尹仲容主持的台灣生產委員會改組成經濟安定委員會,尹仲容任其祕書長。1958年尹仲容再兼美援會的副主委。在期間尹仲容以關稅保護、限制設廠等官方政策加以扶助私人企業,並代為申請美援,事後再追蹤和考核,以免失敗。
1960年,尹仲容轉兼臺灣銀行董事長。於兼任台銀董事長任內,他鼓勵儲蓄,穩定物價,並仍積極貸款給國內中小企業。任內,並主導銀行低利率政策,使市場資金從儲蓄銀行轉到資本市場。
1961年年初,為方便市場流通,台灣銀行準備發行直式百元大鈔。因為1947年大面額金圓券與舊台幣發行引起通貨膨脹的前車之鑑,這次發行大鈔的預定計劃導致台灣島內民眾不安。面對暫緩發行百元新台幣大鈔的聲浪,兼任臺灣銀行董事長的尹仲容獨排眾議,堅持如期實施。不久,直式百元大鈔照預定於同年6月19日發行,並且在台銀等機構的監控輔佐下,並未發生原本預期的的通貨膨脹。
[编辑] 評價
因為早年服務於上海財團,尹仲容極度相信計劃經濟的重要性。在此理念下,除了加強民間競爭力與進口替代之外,他一向極力主張計劃型的自由貿易可促進經濟成長。而這項被學者認定正確的政策,卻因他辭去經濟部長後不再成為台灣經濟政策主流。一般認定,尹仲容自由貿易政策的不再施行,也間接造成日後台灣於1980年代末期的外匯存底過高導致的泡沫經濟顯現。
另外,他輔導私人企業的做法,雖被一部份人認為有著扶植財團的嫌疑,不過總體而言,其市場經濟與發展本土企業的理念,頗能適應於以外貿為主的台灣。
前任: 張茲闓 |
中華民國經濟部長 1954年—1955年 |
繼任: 江杓 |